“不要害怕”多么掷地有声的四个字呀。
“不要害怕,往前走~”这是蹒跚学步时,爸爸妈妈最初的鼓励;“不要害怕,你自己可以的。”这是上学路上,爸爸妈妈的肯定,“不要害怕”,一路上陪伴我成长。
工作了,“不要害怕”,却成了我时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我告诉他们:不要害怕,自信一点。不要紧张,慢慢来。然而,读了本章节,让我不禁反思,我在“害怕”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在他们喋喋不休问我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那是为什么?”“老师,应该怎么办?”五十个孩子有五十个十万个为什么。我有些不耐烦,我在害怕我会答不出来,岂不是失了威信?我想,这就是我内心的恐惧吧。
“不要害怕”。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制度中、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身,它把我们与一切阻隔开。被恐惧包围和侵害的我们,为了教与学的目的,如何才能超越它并重新与现实建立联系呢?我所知道的、能把我们引向重建联系方向的唯一途径,是标明为“精神性的”东西。
恐惧对人类的状态有着如此根本的作用,以至于所有伟大的精神性传统都起源于这样的努力:克服恐惧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换句话说,它们都在强调同样的核心教旨:“不要害怕”。尽管这些传统教旨使我们超越恐惧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坚持同样的希望:我们能够逃脱恐惧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状态而进入福地,在这里与他者的邂逅不再是对我们的威胁,而会丰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