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家中铺地板,不能外出。最近一直忙忙碌碌,内耗严重,流量不足,急需充电,疗愈心灵,嘴角上扬,向暖而行。
5:30起床,学习强国——练字打卡——准备早餐
6:00边听音乐边运动,同频共振,身心愉悦。
7:00美味早餐养眼养颜更养胃
8:30开始本周末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听《江苏省第23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一)》(五节课)
15:00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认认真真听完五节课。看着自己的听课记录,嘴角开始微微上扬的同时,一下子想起这周在举行跨学科融合教学研讨学习时,和一位年轻教师探讨的一个问题:听课时究竟听什么?
记得当时交流了三个方面:教学设计是否体现新课标下的新理念,教师的课堂机智,学生的课堂表现。现在回想:当时说的太大太空洞,对年轻教师成长的引领作用不大。
今天听完五节课,再次面对“听课究竟听什么?”这个问题,思路清晰多了,整理记录下来,下次教研继续探讨交流:
1.听出课堂板块。课前交流——导课——任务(活动)1——任务(活动)2——任务(活动)3——梳理教师教学思路,对课堂形成整体建构意识。
2.听出教学重难点。主任务是什么,下设几个子任务,创设什么情景落实任务,评价中如何转入下一个环节。
3.听出课型特点。阅读课还是表达课?阅读课关注读的次数,初读扫障碍知大意——细读品读学方法——悟读升华——拓展阅读会运用,每一次的阅读都要有明确的用意。表达课关注写,每次写的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循序渐进?
4.听出课堂把控。讲课教师的课堂对话感——师生互动——课堂评价——课堂生成,总而言之,就是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课堂机智。
5.听出学生智慧。学生的表现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学习兴趣——师(生)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各个环节都彰显学生智慧,课堂上,学生越闪光,教学越成功。
6.听出日常班级管理。一节日常公开课是班级管理的缩影,物品摆放——学生坐姿——学习习惯——文明礼貌等等,都彰显一个班级的班风。
总之,每听完一节课,要尝试反思和总结。反观自己的课堂:如果我来设计这堂课,如何创设真实情境?如何去搭建支架和阶梯?这样自然而言就会评课,会评课自然就会听课。
17:00记录完毕,我变我们,嘴角上扬,向暖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