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果果生病,我休假在家里陪她。小孩子生病真是考验了妈妈的体力精力脑力还有心理承受能力。现在我开始慢慢觉得自己在母亲这个角色上的转换并不成功,果果生病促使我的觉醒。
孩子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想要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孩子的家庭教育很重要。
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内心才不会感到匮乏,更容易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对于果果来说,幸福不是拥有很多的玩具,也不是有漂亮的衣服和零食。而是每一次受伤都有爸爸妈妈的安慰,每一次失落都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每一次开心都有爸爸妈妈可分享。及时地陪伴、回应和关注,能带给她温暖和力量。原来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曾经在书上看过的一个场景跃入眼前:一个妈妈抱着哭泣的女儿走过来, 坐在一把长椅上。妈妈只是默默的抱着孩子,任凭孩子哭泣。等孩子稍微好些,慢慢抽噎的时候,妈妈开口了:“妈妈猜你是因为刚才还想吃草莓,但是他没有给你,你就伤心了,是吗?”孩子没有吭声,只是点点头。“那你现在感觉好一些了吗?”
“没有。”哇的一声,孩子又哭了。妈妈说:“我知道你难过。没关系,你哭吧。妈妈陪着你,你感觉好了告诉我。”
后来的结局是孩子哭了好一阵子,从孩子情绪稳定后母女的谈话中得知,孩子吃了一个老人带给自家宝宝的草莓,还想吃。但是遭到了另外一个宝宝的拒绝,所以哭了。最后妈妈和孩子商量好等孩子平静下来,一起去买草莓。
整个过程中,这个妈妈都只是静静的陪伴,无声的理解和接纳。她没有安抚性的话语,也没有提供任何的帮助。比如像很多妈妈一样提供即时的“解决方案”用买草莓的方式去安慰女儿,又或者和很多爸爸一样见缝插机的教导:“勇敢一点,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哭泣”。她所做的,只是让孩子靠在自己身边哭泣,提供一个让孩子安全发泄自己情绪的环境。
对于她,那一刻,孩子的情绪陪伴是唯一需要她关注的事。她仅仅是等待,用一颗平静包容的心等待孩子情绪过后,把真相说明,然后才一起找到解决方法。理解和接纳,永远在解决方法或教导之前。基于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才是高品质的爱。
爱不是我以为孩子应该如何,爱也不是我为孩子做了什么,爱更加不是要求孩子好好对我。爱是我理解孩子所在的状态,我愿意与孩子一起在那个状态。这样的爱,才能滋养出健康的灵魂。
回到生活中,也许我们真的回看自己的经历,我们鲜少有这样的爱。回想自己生命中任何一个爱的时刻,仔细去回味一下, 那个爱,是否有个条件在那里,有个期待在那里。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不教而善。与孩子比肩前行,用父母的成长驱动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