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第三章的前三节,读后收益良多。总结两点如下:
一、全面认识世界
仔细想想,我们的世界确实对理性的客观主义更加推崇。客观理性是好的,在教育教学方面,仅仅依靠客观主义教学,会使师生疏远、冷漠,严重损害师生关系;会让教师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幸福感。过分的依靠主观主义也是有失偏颇的,所以文中的一段“在走极端的文化中,如果不抨击反方的尺度,是很难达成平衡的。”这就是作者为什么会极力告知每个人要注重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的原因。
物理学家玻尔:“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世界之大,事物之间也并非是非黑即白、非加即减、非此即彼。相反,我们要发现、承认、接受那些悖论,然后即此即彼地拥抱世界。一个人是健康的、完整的,他的心头脑和心灵就是一个整体。既尊重正确的客观力量,也尊重合理定位的分析能力。
二、辩证思考,不再分离
世界需要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进行思考、共处,既要有冷眼旁观的现实主义,又要有天真的浪漫主义。我们带着悖论来到这个世界,比如呼吸,不是要与悖论对抗,而是要与之和解,保持、恢复接受悖论的能力。
“让不能孤独的人提防群体,让不合群的人提防孤独。”比如群体和独处的自相矛盾需要,人类本性就适合建立各种关系,天性也需要独处。缺乏关系的人比被家庭、朋友环绕的人更容易得病,而且恢复得更慢。但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最终的孤独,而只是与其他人的交流中找寻生活的意义,我们就会枯萎、死亡。其他人的导向在某些阶段有用,但是,越向内心隐秘的本质探索,就会发现要与孤独处之泰然,以保持身心健康、完整。
当我们能够整体的思考世界,拓展自己的生命力,也在学生和自己身上开拓了生命力。与自己、学生、学科、世界即此即彼的共处、共舞,生命力不断被开拓,生命之火熊熊燃烧。
我们一定要把书中内容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