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接大宝放学的路上,大宝说了考试成绩,说自己的语文考的很不好,我没有没有上去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关注了孩子的心里,当他说自己考的不好时,心里就很难受了,说明孩子希望自己也考个好成绩的,看到大宝的难过,我反而很平静的说,宝贝,妈妈知道你这次没考好心里有些不好受,看到你难过,妈妈心里也不好受,没事,这次只是一次检测,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摸底,看看哪里学的不扎实,不牢固,检测出问题来,我们再去改正,找到问题的原因,是不是这次就会了,没事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我们经常高兴才对!我相信,通过这次的摸底,你也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了重新的规划,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功!也许,有的家长在孩子没考好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就少不了对孩子的批评和指责。
不得不说,学习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孩子考的成绩不理想,家长们着急焦虑情有可原,可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但对孩子的成绩提高于事无补,反而很可能伤害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孩子对学习的动力彻底丧失。
之前接触过一位家长,他的孩子就是因为考试的事情,从一开始的轻度厌学,发展到了后期的重度厌学状态。
细聊之下了解到,原本孩子的学习一直不错,可是或许是因为压力大,有两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而家长又是个急性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考的不错,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转而把火气都撒到了孩子身上。
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就是个渣渣,干啥都不行。
试想,在父母这样的言语中,孩子如何能保持对自我的认可和信任,当家长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考高分,孩子又怎么可能信任自己呢?
当父母都觉得自己就是个渣渣时,孩子自己如何还能看到自己的价值?
反正干啥也不行,那我还学习干什么呢?
孩子的学习动力就是在这样的否定中逐渐被消磨掉。
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的学习动力被消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当孩子出现了厌学的状态时,家长一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或许有的家长会问,那我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考的不好,我就不能批评孩子了吗?
首先我们说批评,是希望在批评中,孩子能够对学习更上心,争取考出一个好成绩。
可是实际上,批评不会对孩子有积极作用,只会让孩子陷入恐惧和抵触的情绪。
而且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批评只是在释放家长自身的负面情绪,这个时候孩子就像一个垃圾桶,承受的是家长还有自身的,双倍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的内心被负面情绪吞噬的时候,孩子是更没有心思去放在学习上的。
那当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家长该如何做呢?
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倾听,让孩子释放出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二步,引导孩子分析没有考好的原因。如果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无条件满足孩子,如果孩子不需要,让孩子自己去调整。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孩子没考好,老师会批评,在班里也没面子,还担心很多,这些会让孩子产生沮丧、恐惧、挫败的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就像是身体的排泄物一样,如果不能够及时排泄出去,就会影响孩子学习的专注力。
人的大脑分为情绪脑和理智脑两部分,在情绪脑部分工作时,大脑的工作状态处于对抗和逃避状态,吸收能力弱,孩子是学习不下去的。
在理智脑工作时,思考和吸收能力强,此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
所以,孩子的情绪越稳定,越能集中精力学习,长时间被负面情绪困扰,孩子的学习效率就会降低。
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的批评,会让孩子更加恐惧、沮丧和挫败,还增加了委屈愤怒的负面情绪,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大脑在情绪脑部分停留的时间更长,更加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儿子,考得不好心里是不是特别难过啊?
此时,孩子的负面情绪就被妈妈理解了,孩子可能会说:是啊,这次考得太差了,太丢人了!还让老师说了一顿。
妈妈可以说:是吗?被老师批评了?是啊,其实,我就是最后一道大题没做对。
妈妈可以说:是吗?什么原因啊?唉,这个部分没学好,听课没有听太明白。是吗?太可惜了。这个题占分挺高的吧。
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第一步:倾听,引导孩子释放负面情绪。
当孩子的负面情绪说出来并且被妈妈不带评判的倾听后,孩子的情绪就稳定下来了,他的大脑就会进入理性脑的工作状态,此时,孩子就有了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他可能会说,我得找人补补课,把这部分内容搞懂,妈妈你给我找个补习老师吧。这就进入了第二步,引导孩子分析问题所在,并无条件支持孩子。
孩子也可能会说,我找老师和同学问问,多做点儿练习题,把这部分赶上来。
这样的沟通方式,才能真正的帮助和支持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