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课既包含开放性也包含界限,而开放性来自于以反省思维的方式探索这些论题,学生们不会从一篇完美无瑕的只提出正确问题并且都给了正确答案的文本中学会学习,但是一篇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的文本却需要我们投入,提供给学生进入到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去讨论和思考的空间,真正的学习就发生了。
教室里不仅需要我们礼貌并关切地对待学生,还需要我们引领他们进行讨论,并且使他们在讨论中有所感悟。有时候在教室里,问了一个很有框架的问题,但是学生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明知道应该再等等不要急,但是最终还是没控制好,掺和着焦虑,愤怒,专断等复杂的感情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带着这些情绪继续自己的课堂,结果变的更糟,然后 就眼睁睁的看着本来想好的完美课堂变成了子虚乌有。想到这里 再看看书,面对这一情景,不是因为缺乏技巧,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生命的缺失,我们必须接受心灵的再教育。加油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