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仕途的起起落落后,苏东坡终于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是对生活的超逸,不为名权利所困,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这一生,与其羁绊于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把苏东坡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后的超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拄竹杖穿芒鞋,谁怕啊?
我依然笑着,“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虽然风雨萧瑟,
但那又如何,我信步归去,
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苏轼就在黄州迎来了另一个生日——他真正理解了自己
苏东坡不求法度不循规矩,不求别人关注,只求自己舒服。所以为文写诗作画便如入无人之境,敢于用情放胆,荤素雅俗皆不避。只为取悦自己的他,没想到却取悦了全中国。这就是苏东坡的艺术哲学——在己体道。
人性都是相通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也属于大家。
在己体道,其实也是成功之道:先要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住别人。把握住了自己,也就把握住了别人。
他都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
他有句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活得像雷锋。他的工作哲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就是“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成了,固然值得欣喜;败了,我也坦然无愧。那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他的处世哲学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知世故而不世故。这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由两部分组成:
一半是“人情世故要看透”,看透人性,宽恕人性。
一半是“赤子之心不可丢”,永远以赤子之心待人。
章惇以为苏轼会如何,哪知他根本不挂怀。
因为怀抱赤子之他理解别人的欲望,理解别人的局限,知道世界喜欢在荒诞里闹成个兴高采烈的样子,所以他从不把别人的荒唐看得太重。心,他永远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