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了小雨,下午吃完饭闲来无事看到一篇文章。在安徽黄山的一所学校里,一个情绪激动的男孩站在宿舍5楼阳台外想要跳楼。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对不起爸妈,你们去生一个更好的吧。”幸运的是,消防救援人员及时赶到,这个男孩的生命最终得以保全。
因为控制不住玩手机,所以觉得愧对父母,感到自责和自我厌弃,这分明是一个想要变得更好可又迷惘无助的孩子!只是,老师和家长能不能透过这次危机看见孩子内心对“好”的渴望呢?有没有方法、力量和耐心帮助孩子摆脱心瘾走出困境,成为他想成为的更好的自己呢?
大人期望的“好”,在许多孩子看来,似乎永远遥不可及。最初,他们可能会反抗,会试图按自己的方式来定义;可大人的标准渐渐内化成了他们的自我评判,当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和老师的期待时,崩溃就可能在一瞬间发生。
为人父母的我们,也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怎样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自己的心是否有足够的定力,是否可以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相信他们内心都有向上的愿望,并用心陪伴用爱呼应,帮助他们建立内在安全感。有不少从小没有从重要他人那里收获肯定的孩子,即使有一天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们也会永远活在“我不够好”“我不是父母想要的孩子”的阴影中,一生的努力常常只为了赢得父母的认可,为了让父母看见他们的“好”,就已经使足了全身的力气。
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父母需要从没完没了的否定和怀疑中解脱出来。需要接纳自己也接纳孩子,需要在每个当下用心觉察。父母先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才能处理好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进而在关系中获得成长与改进,也才能对孩子有真实有效的生命教育。父母作为家庭内部的“一线管理者”“文化建设者”和“组织健康第一责任人”,在充分做好自我管理的同时,还应担负起心理健康宣传、家庭文化建设、家庭发展规划、家庭成员关怀、心理危机预警等职责。
生命教育不是将孩子锁进大人编织好的知识牢笼里以求安全,而是大人放下身段,回归到生命最初的样子,与孩子一起向内探索,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相互陪伴,共历冷暖,家庭成员一起活出真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