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早晨一起床,上幼儿园的弟弟就背起了古诗《清明》。“宝贝,明天才是清明节,今天是寒食节”。“妈妈,什么是寒食节?”妈妈给你讲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
苦,跟随他的一名大臣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吃。后来,重耳做了晋国国君,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封赏。他带母亲隐居山林,不肯出来。晋文公为了逼其下山,只好放火烧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妈妈讲完,在一旁的爸爸,又补充了关于寒食节由来的另一版本。
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也问了一些关于稀奇古怪的问题。说到了寒食节的一些习俗:拜祖、踏青、荡秋千等。很快上学时间到了,孩子都高高兴兴的去学校了。
下午放学了,弟弟和妈妈说:“我把寒食节的故事讲给我幼儿园的小朋友听,告诉他们不能放火,要爱惜生命,要不就会和介子推一样被烧死”。在孩子的心里,听到的是要爱惜生命。哥哥和妈妈说“妈妈,你早晨讲的寒食节的故事,老师也和我们讲了,我们班还有两个同学知道呢”。“那是你同学,平时读书多,积累的知识多,如果咱们也坚持每天阅读、每天积累一点知识,不用老师和妈妈讲,你也会知道”。哥哥听了点点头。算是默认了妈妈的说法。
突然想到一句话: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哥哥喜欢漫画,就买了一些带漫画的书让他阅读,弟弟喜欢听故事,每天给他找带典故的故事读给他听,里面的内容可能理解有偏差,但是记住了很多成语。想尽这种办法,让 孩子爱上阅读,体会到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