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大宝周一去上学,回家就迫不及待和我们讲在幼儿园的趣事,给我们讲了介子推的故事。
有一个大臣他要叫重耳,他的后母总想害死他,重耳而就带着几位大臣逃出去了。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拿了一碗肉汤过来,说:“快给重耳喝这碗肉汤吧,这样他就能活了,”后来,重耳成了晋文公,一个大臣说:“介子推救了你,你为什么不报答一下介子推呢?”晋文公这才想起来是介子推救了他。他就去找介子推,但是介子推不肯见他,他就和母亲逃到山里。有个大臣说:“我们放火烧山留出一个洞口,让介子推逃出来,就能见到他了。”有一天,晋文公看见一个被烧死的老柳树下,有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再过一天,晋文公带着大臣们去那棵被烧死的老柳树下,发现那个被烧死的老柳树,居然活了。还发现了一封信,用血写的信,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就把清明的前面那一节定为寒食节,人们都得吃寒冷的食物。寒食节后的一天是清明。清明我们要去踏青,扫墓,放风筝,碰鸡蛋。
摘自网络: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又称踏青、行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清明节最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和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既是节气,也是祭拜先人的节日。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晋文公重耳还是公子时,流亡各国,在卫国时资粮被偷,而卫国看他是个落难公子而不接待他,甚至连卫国的农民都看不起他甚至捉弄他,没有人愿意施舍一点饭给他吃。饥寒交迫之时,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一块肉割了下来,配以野菜给重耳做了一道“水煮肉”。
重耳吃饱之后,才得知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便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尽了犬马之劳。重耳最终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返回晋国做了国君。
晋文公归国做了君侯分封群臣时,当年跟随重耳逃亡的人纷纷讨封,唯有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他认为晋文公返国即位实为天意,觉得忠君的行为应该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他看不起狐偃等“以为己力”居功讨赏的人,认为他们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不屑于和他们为伍,于是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即位后事情比较多,一时之间把介子推给忘了,后来有人提起“割股啖君”的事情,晋文公很是惭愧,便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晋国国内不准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世为之唏嘘不已。而《通志》则记载,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按照这种说法,介子推隐退后应该是善终于晋成公年间。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为后世所称颂。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黄庭坚在《清明》一诗中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天禧元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