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5日星期三三年级一班杨博皓亲子日记第35篇
今天清明孩子放假一天,本想着是和孩子去烈士园,看一看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也让孩子看一看勇敢的战士为了自己的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有这样的体验将永远的会留在孩子心中,而且教会他们如何去尊重生命和其他人。还可以知道一些感人英雄故事。了解关于战争和勇气的重要历史。可是天气太冷,所以和孩子约定再放假的时候一定去。孩子写完作业,就和孩子去了超市准备买点吃的,在零食区,看见了一个妈妈用恶语说他的孩子,可能孩子是想吃零食,那个妈妈就说,你怎么那么馋啊!见什么要什么真不要脸。快去拿袋子装,孩子拿过袋子来,但是打不开袋子,他又来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笨呀!连个袋子都打不开,你脑子装的是什么呀!不会想想办法呀!那孩子当时看得出非常的生气,但是没说话。
你们也是这样评价孩子吗?
有的评价,夹杂着太多负面标签
评价孩子,父母容易陷入的误区:无法将行为和孩子本人分开。
孩子学习不好,大人说:“你不是读书的料!”而不是说:“你下的功夫不够。”
孩子不打招呼,大人说:“这么胆小,你真没用!”而不是说:“你还没准备好。”
孩子撒谎,大人说:“你这个撒谎精!”而不是说:“撒谎是不好的行为!”
“笨”和“花的时间不够”,“撒谎精”和“撒谎的行为”,“没用”和“准备不足”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果你说孩子愚蠢、懒惰、肥胖、粗心大意等,就相当于给他们归了类,孩子们会想:“就算我努力也没用,我就是这样的孩子。”
他们觉得今后怎么做都于事无补,内心甚至会不断加深对这些标签的印象,阻止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果客观评价孩子的行为,孩子还可以通过努力去弥补和修正,比如评价孩子学习时说:“你下的功夫不够”,潜台词是:认真会有回报。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做的事情不对。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孩子也会改正错误、克服失败的勇气。
当我们评价孩子的时候,应该就事论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不是任性、放纵地指责孩子的人格和品质。在评价的艺术里,尽量避免以偏概全的过度概括化结论,即使是有很多行为问题的孩子,也要让他们看到可以变好的希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
所以家长们,我们一定要乐观的去评价孩子的行为,不要去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