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别闲着?家务的分工协作!
“家务外包”是一种生活方式,本无可厚非。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父母可能是省时省力的最佳选择,但对于孩子却是使得他自理能力低,对家庭缺乏责任心,与父母感情失利的重要原因。
有位80后女孩抱怨:“家里保险丝坏了,爸爸会修水管堵了,爸爸能通灯泡坏了,爸爸能换……可是,为什么自己的男朋友什么都不会?而一位男生也感慨,“原来现在的女生都不会缝扣子!”
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很为他们发愁,似乎没有人帮忙,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于是或者因为不会做家务或者工作繁忙,“家务外包”“零家务”渐渐成为城市中很多年轻人的选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带孩子等种种家务是统统请人代劳。
在家务外包的家庭,父母自己都很少做家务,就更没办法要求孩子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想让孩子学习做家务,也很难坚持,同时,孩子便能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付出,时间久了,便会对家生出若即若离的感觉。
“家务外包”是一种生活方式,本无可厚非。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父母可能是省时省力的最佳选择,但对于孩子却是使得他自理能力低,对家庭缺乏责任心、与父母感情疏离的重要原因。
媒体人洪晃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重新审视了一下我的家庭生活:女儿早晨经常忘了洗脸刷牙,灰头土脸地去上学,阿姨不会严厉批评;回家以后就开始抓各种零食,结果晚饭就吃不下,阿姨也不会制止。另外,阿姨带大的孩子经常用哭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保姆最怕孩子哭,孩子哭就是他们失职了。”
当父母把费时间,费精力,费体力的家务事托付给别人时,也同时把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未来拱手送了出去,有人把这称为“完美的空洞”。
家,到底是什么概念呢?是房子?是房子里的亲人?还是一家人共同的生活?
没人住的房子,不会有生气,亲人之间少有交流,就会缺乏情感,而家对于一个人之所以温暖他、有情趣,就是因为家人把对彼此的爱参入日一日的家务,和不求回报的付出中。
家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只有所有人都为她付出时间和精力,它才是具象的、有吸引力的,否则就只能沦为“旅馆”的代名词了。
在那些内外分明的家庭,家务活有一方全部承担,而另一方在家中仿佛是个过客,声称“我每天在外奔波,就是为了养家”,于是对家务完全视而不见。
这种家庭的失衡,也会影响到孩子对于家务的认识:要么认为那是一种负担,要么认为与己无关。而这样的心态,必将会损害他未来婚姻生活的质量。
不管为了目前家庭的幸福,还是为了交给孩子,
如何建立自己健康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共同分担家务都是最好的选择。
自从闺女可以做些简单的家务后,我就把大的家务折分成多个小部分。买菜、做饭、收拾餐桌、洗碗分工协作;扫地、擦台面、清洁厨房和卫生间自由选择。
我每次给闺女分配的活都不多,但认真的她总会干上好一阵子。之后,我渐渐地发现,面对收拾好的屋子,她吃东西时一定会小心翼翼地防止食物碎屑掉下来,甚至还在桌子上准备两个小垃圾筐放随手丢弃的杂物。
有人觉得没必要让他让那么小的孩子承担家务,但闺女对家庭越来越浓的亲情和责任感,让我确信我做对了。
尽可能减少为人对私生活的介入,可以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也能增加金钱换不来的温暖,可能有些家庭确实离不开家政服务,那么就每周给家人创造一天不被打扰的生活,或者特别留一些事情,全家一起做也是好的。
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多么风光,在家里如果没有尽到义务,也会渐渐失去家人的心。无论一个人在外人眼里多么失败,只要他肯为家人付出,就一定能得到家人的爱。
为了培养做家务的习惯,有些父母用金钱或物质对孩子进行激励。而随着孩子日渐长大,父母们又有了新的烦恼。
由于八岁的儿子不太喜欢干活,爸爸和孩子约定刷一个碗,五角刷一个锅,一元擦桌子,扫地,一次一元,这样一来,儿子果然愿意干活了,但时间久了,他开始跟父母谈条件,有时甚至要求涨价,否则就不干。
一位研究家庭伦理学的人士说,家务劳动是没有酬劳,没有交换价值的无偿劳动,它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平等与和谐。
家是讲亲情,而不是讲交换的地方,如果父母用金钱鼓励孩子做家务,那父母的付出有价值几何呢?
有的父母总认为孩子念书最重要,家务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但实际上当孩子走入社会就会发现自理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如果孩子从小养成看着父母做家务,袖手旁观的习惯,工作中也一定会是相同的表现,遇事推三阻四,做事心不在焉的人,受到同事的排斥与梳理在所难免,所以别让自己的孩子也变成这般模样。
一对美国夫妇决定在自己家里罢工,抗议原因是他们17岁和12岁的两个孩子长期拒绝做家务,不洗碗不倒垃圾,不收拾房子也不洗自己的脏衣服,把这些活都推给了父母,可是现在孩子们不得不开始学着照顾自己。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变,只要父母下定决心去做,在家务方面,父母的身体力行是第一步,再带着孩子一起做,孩子就能成为有责任心和自理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