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内容是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第四章第二小节“现实是群体共享的”。在这一小节开篇,作者提出了三种不适用于教学的共同体模式:共同体的治疗模式、公民模式、市场模式。这三种共同体模式虽然都具备教育所需的洞察力,但却不是优质教育的共同体模型,因为它们的特征不是心理学上的亲密,政治上的公民性或实用的问责制度。适宜的共同体模式应该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认知、教学和学习的使命。因此,真正的共同体是这样一个认知形象:既拥抱所有事物所依赖的生存巨网,身陷网中,又拥抱那些恰好对我们认知事物有益无害的事实。这个形象不但托起了人类的存在形式中显见的联系——不论亲密性、公民性还是责任性,还包括了我们与非人类的存在形式的隐性联系。它是一种有能力担负认知、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的共同体模式。我们该如何理解真正的共同体呢?走向了解真正的共同体的第一步是理解共同体是现实的必然形式,它是一个所有生物共存的矩阵。下一步是把我们从现实的本质带到我们怎样去理解它: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那真正的共同体特征体现在何处呢?作者认为真正的共同体的特征体现于这一主张中: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真正的共同体是拥抱所有事物所依赖的生存巨网,又拥抱那些恰好对我们认知是有益无害的事实。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有时我们会忽略共同体之间的联系,有时我们会因调皮学生的出现而未能洞察到教学过程中的事情是否正确,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过程并不优质。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实践,在现实中去联系关系网,开拓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空间。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更深入理解真正的共同体观念、更好地践行真正的共同体模式,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