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在小鸣鸣身上的一件小事,让我对孩子的“磨蹭”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今天我要值大早班,大早班7:20到班,骑着电动车路上大约5分钟的路程。早上6:40叫醒儿子,没睡醒的他有点烦躁和赖皮。赖在床上不想动。我想起床洗漱15分钟,吃饭15分钟。时间足够了,赶着7:10从家里出发。我就着急的地催促他“快点穿衣服”。没睡醒的小鸣鸣愣在洗漱台,我又催促“快点刷牙,快点洗脸,看他有一口没一口地吃饭,催促“快点吃饭”。催促次数越多,越觉得他就是是故意和我唱反调,做什么都不上心,磨磨蹭蹭耽误时间。出门时,我很不友好地把书包扔给他,加一句:“赶快备背上。”这时小鸣鸣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妈妈不要老是催我好不好,这样我越是快不了。
看着委屈哭泣的的小鸣鸣,我忽然醒悟:一大清早,就把自己的着急间接给了孩子,快节奏、紧迫感破坏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触发了他情绪看着他带着泪水的眼睛地看着我。顿时我的心很疼,“慢一点也没关系,妈妈等你!”魔力一般的他迅速地背好了书包。
路上的时间很短但是我却想了很多,很多时候当孩子不按照我们要求的方式去行动时,我们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内疚不安只有给足孩子时间去体验,他们才能从实际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些什么。
喜欢在屁股后面催促,常常会担心:如果不催孩子,孩子会不会更加放飞自我,把该做的事情搞得一团糟?当然,可能会,但不会一直都那样!但催促的次数越多,孩子就会从内疚变成不耐烦。父母放慢速度,不仅仅是让自己喘口气,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围环境,认识世界和思考未来。事实孩子也并不会因为一时的磨蹭,成为不负责任又拖拉的人。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会给他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每次尝试中学会自我处理、安排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