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张图,我联想到了上次学习后还在脑海里闪烁的两个词语“多元互动”、“问题导学”
我上网查阅了关于“多元互动”的资料:
“多元互动”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质疑、争辩和补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学并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讨论、质疑,在相互探究与交流中释疑解惑。
实施“多元互动”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分组,保障互动的正常进行。
2、多元互动主要表现为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
3、 学生个体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要放在学习小组内或小组间,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补充。
我上课的模式一般是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这样的师生互动方式确实能很好的维护课堂秩序,师生直之间的互动比较充分,但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格外稀缺。即使有互动,也是在教师的主观引导下进行。我们都知道生生互动和小组互动都能较好的促进同学们的认知和学习。为什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喜欢或者不常用这种方法呢?
说实在的,我害怕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比如:课堂会有呈现出五花八门秩序混乱。
比如课堂上绝对有乘机脱离了学习主题的,玩的乐翻天的“小团伙”……
其实还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问题。所以我不太敢也不太愿尝试这种新的课堂模式。
然后回到教学的“初心”,教学的目的是进最大努力呈现完美的课堂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回避所有的问题么?当然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模式能是同学们掌握知识的最快捷的方法么?也不一定吧。
记得上次我教同学们读课本上的生字条,引导同学们用各种方法读,比如:齐读、小老师领读、接龙读,分组赛读。可能这些方法用的多了,结果不是特别理想,会读的同学越来越会,不会的同学积极性一直不高。于是我用了时琳琳老师说过的一个方法:请会读的同学来到讲台当小老师,然后去认领一个还不会读生字条的同学,任务就是教会她们认读这一行生字条。完成任务的小老师和徒弟都有奖励。虽然课堂上并没有完成任务,但是大多数“他们”利用一天课间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小老师教徒弟的时候,课堂确实有点不安静,像一个小型的跳蚤市场。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活泼的孩子。勇敢的承认并面对他们还没有成长起来的不足,坚定的相信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他们的发展又各自的成长步伐。试着多提供机会让“生生互动”,让“互动”成就他们智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