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孩子学习看上去也挺努力的,为什么总是没什么效果,成绩提不上去,这怎么办?”
似乎不少家长会说出以上的话。其实老师们也会发现,在班级里,有很多孩子上课表现都挺好,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但是学习成绩却往往没有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那说明孩子可能陷入了“无效学习”中。
有的孩子还是对学习充满热情的,但就是总没有自己的步调,喜欢跟着他人做决定。同学买了新的联系册,他也一定要去买一套跟着做,生怕落后。
态度是好的,但效果平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方法与个人特色。不能觉得别人好就去学,而抛弃了自己的节奏。
家长们一定要检查孩子的学习计划,是不是坚持一段时间就变样了;练习册是不是写了几页就不写了?
如果是这样一定要监督孩子去坚持一项计划,去完成、吃透一本练习册的知识点。鼓励孩子坚持一种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法。
02 只学习,不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总要经过思考才能将见识到的内容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
如果只是去看文字知识,不去思考、实践、理解,那么这也仅仅是”参观“了一遍知识,也不会记在心上。
我们也许能看见孩子的数学练习册上,用红笔订正的痕迹,工工整整。然而你让孩子在重新把题目做一遍,孩子却不一定解的出来。
家长可以时不时抽查孩子的作业,问问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学会了,对知识点到底掌握了多少。收集孩子一段时间内做错的题目,自己出一张试卷,对孩子进行小考。
平时也要多多引导孩子的思考能力,多让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03 缺乏学习计划,零敲碎打
学习是一项需要计划的事业。连续学习一门课程太久,会造成效率低下,一会儿语文,一会儿数学同样不会有高效率。
不少孩子做着数学作业,脑子里却想着今天语文课文还没有背,背着语文课文却想着数学练习最后一题大题的解法。
又或是在家长面前,一会儿翻翻英语,一会儿翻翻语文,最后看看数学。在家长眼里,孩子是认真的,每一科都复习到了,其实啊,孩子只是不知道重点在哪里。
孩子对所有科目零敲碎打,摇摆不定,就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造成效率低下。因此,在孩子学习的进程中,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分清各科目的重点及顺序。
04 过于强调形式,做表面功夫
有的孩子,对学习这件事还是很”认真“的。这里说的认真,是针对学习的形式,而不是学习本身。比如像前文所说,题目的订正方法一定要用红笔抄的整整齐齐、写作业不能写错一个字,错了就全部重新写、买一个精美的本子,把老师的笔记全部抄下来,然后不去看……这样的工作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这样不走心的表面努力,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学习这件事上,孩子只是一个”演员“。表演了一个认真的学生,这种真勤奋,假学习,不仅骗过了家长,更骗过了孩子自己。
“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成绩还是不好?”
虚假努力造成的这种想法,往往会真实地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因此,家长们更要擦亮我们的双眼,及时纠正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对“表演学习”的行为喊“卡”。让孩子明白,学习不在于形式,而更在于心。如果我们能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学习仪式”,孩子的学习效率一定能提高。我们家长在陪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