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在一起,时时时刻刻都会发生故事,如果你能够掀起故事的面纱,洞察其背后的秘密,挖掘出原来被遮蔽的行为,就会促进你调整育儿的策略,改变你的行为。
父母明明答应了孩子要求,却要附加一个条件,而这个条件往往是孩子不喜欢的,比如吃完饭,考试前进几名,不再吃零食等等,在孩子面前父母是多么的令人讨厌呢!
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孩子都坚决不从,你气得火冒三丈,如一时控制不住,还会使战斗升级,问题是,你在光火的时候想到过关注过孩子的需求吗?
从呱呱坠地起,儿童就开始用各种感官来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学会说话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同时也是表达自身哲学思考的开端。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关注,比如玩水,这些流动的,透明的,似乎可以被捉住,但又很容易溜走的液体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水盛在一个容器中,是否有容器来储存时间?我们能抓住时间不放吗?孩子脑海中类似这样的问题有很多,有的孩子讲了出来,希望和家长一起探讨,有的孩子将其深藏在心中,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寻找答案。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承认孩子是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尊重孩子的哲学生活和精神世界,用孩子的哲学观看待他们的世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其次,要保护孩子,善待孩子的精神萌芽,家长要充分的认识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提出哲理性的问题,并做出颇具哲理意蕴的解释。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有优越感,认为孩子缺乏对周围现象的想象力,从而低估孩子能力,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孩子进入引人入胜的追求,追寻境界,以探求问题的可能解释。家长要善于利用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适欲,最后要向孩子学习,善于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的麻木不仁,体验儿童在内在的精神品质,保留一颗敏锐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