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自省,内心不迷茫。古语有言:“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一个人即使智慧明达,才华横溢,也不能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每个人都可能一叶障目,懂得时常反省自己,才能时刻保持内在的清醒。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官员叫王和,考中进士后,做了地方上的县令。他有个习惯,每天黄昏,都要静坐半个时辰,反思当天的言行。后来,升到了三品。虽然政事繁忙,他仍不忘每日静思反省。妻子不解地说:“从前人微言轻,需处处留意。如今位高至此,为何还要如此谨慎?”王和沉思片刻说:“越是这样,越要时时反省,清楚自己的位置,以免糊涂。”后来,朝廷纷争,他因言行得体,清醒自知,避免了纷争,最终安稳还乡,功成身退。古人常说:“自大者自困,自省者自渡。”人的思绪瞬息万变,杂念千千万万,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牵引,失去内心的定力,从而变得自大而不自知,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所以说,经常反省自身,清理杂念,整理思绪,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避免灾祸,活得清醒而顺遂。能自律,遇事不慌张。《道德经》中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化解世间的难事,要从简单的事入手;处理天下的大事,需从细小的事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人若能保持自律,持之以恒,遇事才能迎刃而解。历史上,曾国藩初到京城任职时,每日十分清闲,不是与朋友吃吃喝喝就是外出玩耍,时间一长,不仅荒废了学业,更是身体抱恙。长期的晚睡晚起,不仅让整个人精力亏损,精神状态也是陷入了低谷期。不过大病一场后的曾国藩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但每天坚持早睡早起,而且将更多精力放在读书养性上。长时间规律的作息和坚持读书,不仅让他气色变得更好,内心也变得逐渐富足和强大。《格言联璧·处事类》中有言:“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人与人最本质的差距,不是才华,不是外貌,而是耐心。因为能耐住性子,懂得自律的人,心性纯粹,不害怕麻烦,不胡思乱想,故而能够大事化小,难事变易,最后如愿以偿,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