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写日记,好像想到了那些只有纸笔才能完成的记忆。如今信息时代了,随时随地的可以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以前既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从小到大的饮食生活和关注他的学习。2020年孩子上大学了,我以为我会有很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写点儿东西,像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呢,结果最后还是想归想,一样都没有实现。看来真像人们说的那样,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懒人就是借口多。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忙,是人生的常态,安逸是死人才有的权利。
2023年的4月20号,学校接到的任务是组织组织班主任到县实验中学听讲座。教育局邀请主讲人是山东齐鲁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家校和育联盟创始人——武际金院长。
首先,武院长下面提出了西方哲学的终极三问让我们感觉,我们一直在路上。做事呢,要有方向感,方向错了,停止就是前进。他的断崖式的经历使他一路走到现在,他的决心,他对教育的前瞻性和思考,让我一再感慨他太魄力了,突破自我,敢于破局,这是生活在安逸区的我们,所缺乏的极大勇气和持久的坚持。所以说,越自律,越自由。
马和驴的故事告诉我们,蒙着眼睛原地转圈儿的驴终究不能成佛,只能是混日子等死。如果我们说活的很累,只能说明我们内心的无知与迷茫,你说无知的人能教出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透过现象说本质,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要面临不断地改革。武校长引用2015年春节团拜会习书记的讲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重视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后来的全国教育大会关于家庭教育家教家风的论述,还有很多出台的这个意见和决策。
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或者是每一个家庭都感觉到了家庭教育的两大任务:品德教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需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联合共育。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成长中不能够缺席,更不能取代。
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是活脱脱的案例和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引起我们又一个思考:时代的呼号与教育需求。
我要做好家校共育,当下的教育现状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家庭想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国家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误区又在哪儿?
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的任务。
所以,人才的培养很不容易,不能一方孤立存在。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更不能居高于家庭教育。反观很多家长,把孩子像包袱一样甩给学校。一切让学校让老师帮助管理,负责孩子的所有,好像这些都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只是负责给孩子钱,提供物质需求就可以了。学校只能教孩子一些儿书本知识,或者是来自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帮助其改正其行为习惯及缺点,但作为学生第一任老师的家长才要教会孩子真真正正做人。现在不重视教育,将来要等社会教育吗?可能这时候的性质就要变了。家庭教育是终其一生的教育,是根与本的教育。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教与育,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说我们作为家长的要导人向善,教导孩子做人。那。谁来影响,谁来示范呢?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调。
近十年来,古校长对家校共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克服了种种困难,收获颇丰。机制有保障,有模式,有更多的实践经验。
尤其是家长教育的金字塔模式(22164),开展的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进来写亲子日记,不断的改变自己。不断的积淀,超越自己。
武校长自己做到了每日读书,每日坚持写日记,号召家长写日记。我们家长做到内省外省,每天一进步,大大改变了亲子关系。
武校长的家校和育联盟基地,历经多年的努力,研究和实践成果有目共睹,社会反响很大。那教育者,一个有情怀的教育者。能够做出这么样的贡献,真的也是很欣慰的事情。
听到了知心姐姐卢勤,中国作家协会,王大龙,光明日报文摘报王玲,宗春山和金琰。这些大家云集清平,带着教育的发展心助力清平。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学习中,作为老师,我们更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家庭指导能力。
最后,两只青蛙的故事得出的感悟是,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走出舒适区,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学习型的家长,作为会指导的教育工作者,无论做什么,也不要说自己很累,什么时候别忘了灵魂三问,问问你自己。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想要做什么样的父母?你最终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一直行走在路上,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毕竟有一个在路上。你不是一直也在寻找那种合二为一的感觉?
虽说我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已经错过了很多记录回忆的文字相册。余生,梦想是:无论是在教学,还是亲子,还是家庭,我都要记录一下。或许有一天作为我的遗产留给儿子,或者是留给世界这么一点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