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要收读书感悟,写了一篇读后感,聊作随思。
现在的读书偏向于传统文化,去努力找寻文化之源,前一段时间在读《诗经》,从中体悟到其中很多短语我们经常会见到,比如景物起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情感之美有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人物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这就是文化之源。最近在读《左传》,感想如下:
一字寓褒贬。《左传》以《春秋》为本,继承了春秋笔法,“笔则笔,削则削。”需要有的一字不漏,需要删的不多一字。其中《郑伯克段于鄢》写道:“庄公寤生”,庄公也就是题目中的郑伯,说的是庄公的母亲生庄公时难产,吓了一大跳,从此讨厌庄公而喜欢弟弟段。这位母亲的偏心溺爱让段一步步走向了与哥哥相抗衡的道路。先是母亲找郑武公说情要立段为太子,武公没答应;等到郑伯做了皇帝,这位母亲又找郑伯说情,让郑伯给段分封到制这个地方,郑伯没答应,这位母亲又请求郑伯给他分封到京这个地方。在京这个地方,段发展自己的军队,想要造反,郑伯得到消息,知道段要与他们的母亲里应外合攻打郑伯,郑伯下令出兵打败了段。本文题目对段直呼其名,而不说是弟弟,这是批评弟弟不像弟弟,用“克”是因为她们两人的战争更像是两国国君的战争,用“郑伯”而不用“郑庄公”是对郑伯的讥讽,因为在弟弟犯错的过程中不加以管教,任他自取灭亡。文中大臣建议郑伯对弟弟加以管教,给他重新分封地方,而郑伯发狠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里面还有很多现在看来很搞笑的地方。郑庄公把自己的弟弟打败了,段逃到了共国,郑庄公回来就把母亲安置到了城颍这个地方,并对母亲发毒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过后他就后悔了,但碍于毒誓一直没与母亲见面,有位叫颍考叔的给他出谋划策,不是说不到黄泉之下的时候不相见吗?那我们就挖地挖出个黄泉,顺着黄泉穿一个隧道,你们母子在隧道里相见,别人又能说出什么来呢?庄公果然照办,在隧道里与母亲相见,和好如初。有一年五月,庄公要去攻打许国,在祖庙里颁授武器的时候,他的大臣公孙阏和颍考叔争夺一辆战车,颍考叔抢了战车的车辕就跑,公孙阏拔出一支戟去追他,追到大街上也没追上,公孙阏非常恼怒。等到七月联合齐国、鲁国攻打下许国,颍考叔为了给庄公争功,扛起郑国大旗跑向城头时,在城下的公孙阏朝颍考叔射了一箭,颍考叔滚落下来死了。这两人由开始时的争抢战车到现在的你死我活,我无法理解公孙阏的怀恨在心,感觉像是一场闹剧。而庄公知道是公孙阏射杀了颍考叔,却不对公孙阏进行惩戒。他的做法更搞笑,他让军队摆出猪狗鸡,诅咒射死颍考叔的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评论:“邪而诅之,将何益也?”
书中展现了能言善辩的政治家的智慧。像《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晋国联合秦国来攻打郑国,在郑国危难之时,有人建议郑国国君请烛之武来退秦师,此人信誓旦旦地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对郑国国君不满,不满于不重用自己,一句话委婉表达不满与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最终他同意去见秦国国君,仅用了几句话就让秦军撤兵了。大体从三方面来说,一个是如果郑灭亡了,那你不会得到一点好处,反而坏处大大的,因为你的国家跟郑国之间还隔着一个晋国,郑国灭亡了只会增加你的邻国晋国的疆土,邻国的土地增加对你们国家没有任何益处,反而会增大危险;一个是秦国保留下郑国,会有很大的好处,可以让郑国作为东道主,供给你们旅途中所缺乏的东西;最后是各种挑拨晋对不起秦国。句句说到秦国国君的心坎上,秦军退去,晋军也退了。这是这些纵横家的智慧之美。
总之,读传统经典让我领略到不一样的语言魅力,收获了别样的乐趣,读大智慧提高自己的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