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儿子因为身体一点小问题影响坐姿,而且下午没有主课,想下午请假,在我看来,这应该是能克服的问题,于是从接他放学开始,我很耐心的和他商量,回家给他处理好再去上课。下车路上又跟我继续要求想去游泳,上学反而没有游泳积极,这让我不免又担心起来,一到副课就请假,都成了家常便饭了吗?
我做着“温柔而坚定”的心理建设,忍着没指责他,耐心的跟他商量下午坚持去上课。但是看得出儿子已经下了决心下午不去了,情绪越说越激动,一直到吃饭前还是气鼓鼓的。我有点绷不住了,也冲他发了火。导致一中午我们都在沉默中度过。
下午正好班主任通知我周一到学校参加活动,顺便跟她聊起了孩子的请假问题。老师很关心孩子,也在帮着我一起分析孩子的心理变化,并且告诉我家庭教育也是宽严并济的,不是说就不能批评孩子。我也在和老师的聊天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从幼儿园开始,我为了带着儿子“看看外面的世界”,经常给他请假,甚至一二年级也会挑副课给他请假,慢慢的给儿子种下了印象,副课不重要,副课可以请假的观念。等他大了,就开始觉得“只要我有理由,只要是副课,我妈妈都会允许我请假。”
以前出现这种问题,我都是先礼后兵,劝说无效的情况直接强制要求他去上课,无论他生气与否。这段时间因为亲子日记,对自己做优秀父母的要求提高了,有时候为了“说话算数”,避免跟孩子冲突,我难免会对他过于宽容了。
晚上我又开始求助网络,学到了一个词“适度法则”:家庭教育,要坚持适度原则,太过严厉,孩子或会变得唯唯诺诺,或会变得更加叛逆;而过于宽容,孩子会变得任性放纵,甚至是非不分。
复盘昨天的问题,从一开始我就没做对,首先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对他的情况没有同理心,虽然句句都是为他好,但是却让他产生了抵触情绪,跟他无法保持立场一致,而这是掌握宽严尺度的基础。
再是建立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应该和儿子就请假这个问题达成一项规则,什么情况坚持去上课,让孩子遵守规则,敬畏规则,而不是迫于父母权威口服心不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避免进入“宽容不是一再纵容”的误区,和孩子做朋友和批评孩子并不冲突。真正的教育,不是像造盆景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扭曲孩子的思想,而是营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然后培根固土,浇水施肥,让幼苗去自由的生长,只有出现严重的偏差时,才需要去修枝剪叶。
现代社会,对我们父母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除了积累几十年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更要有学习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如那句玩笑话:“鸡娃”从“鸡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