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孩子总让你情绪失控?领悟了这四个字,你的苦恼会减少一半(转)
🐰 张张

前几天,读者群里一位妈妈讲了一件烦心事,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

她家大宝三岁多,二宝不到一岁,最近大宝对弟弟充满敌意,动不动打弟弟,还总是说:“把弟弟扔掉,打死他,不要弟弟了。”

每当大宝闹腾的时候,大人们就会说:“大宝太坏了,没有弟弟乖。”

妈妈猜想,可能是因为一个多月前二宝生病,她的精力都用来陪二宝了,陪大宝的时间就少了很多。

现在虽然慢慢又调整回来,但大宝还是对弟弟“怀恨在心”。

虽然大致明白原因,但有时候看大宝这么闹腾,妈妈的情绪一上来,也会忍不住说他一顿。

结果更糟糕,大宝更逆反了。

妈妈一张嘴,大宝就说:“你又说我,你不爱我了!我生气了!”扭头就躲回自己的房间了。

大宝怎么变成了这样?这位妈妈又崩溃又发愁。

暂且不提如何解决,我觉得,这件事的根源在于:妈妈和孩子的心理事实不一样。

所谓心理事实,和客观事实是相对的。

我们从小都被教导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但所谓的事实,其实并不那么“单纯”,它包括客观事实和心理事实。

举个例子。

我们发微信给对方,但对方迟迟没回——这是客观事实。

“可能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他不喜欢我了,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了”——有人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事实。

“估计他正在忙,暂时顾不上回复我”——这又是一种心理事实。

再举个例子。

在街上看到年轻女人开豪车。

在一些人眼里:这个女人不是富二代就是被包养的。

在另一些人眼里:这个女人一定很能干,好想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同一个客观事实,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事实。

就像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

他们觉得,事实只有一个,自己看到的就是真正的事实,别人眼中的事实应该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甚至,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还有心理事实这回事:

我是这么想的,别人也应该这么想——因为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你不这么想,那就是你错了!我才是正确的——因为我的看法代表了事实!

可以说,我们的痛苦、愤怒、纠缠、委屈,我们和他人的矛盾冲突,绝大多数来源于此——把自己的心理事实等同于客观事实。

而没有意识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事实。

文章开头的母子,她的心理事实是:

大宝、二宝我都爱啊,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可能不爱大宝呢?

妈妈觉得,这么浅显的事实,这还用说吗?大宝怎么可能不明白呢?

大宝的心理事实却是:

妈妈只关心弟弟,不管我,她不爱我了。大人动不动就说弟弟乖,说我坏,他们都喜欢弟弟,都不喜欢我了……

你瞧,妈妈和大宝眼中的事实相差了十万八千里,难怪大宝会感到委屈、愤怒,妈妈会情绪崩溃呢!

双方都认为:

你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就是这么想的),你怎么就不做呢?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一句话吗?

我们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慰:“妈妈,我腰疼。”

妈妈一句话就把我们打发了:“小孩子哪有腰啊!”

可是,我们就是感觉到腰疼啊,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对妈妈们来说,小孩子有什么腰,当然也不会腰疼,这是她们认为的“事实”。

两军对垒,自然是小孩子的“事实”败下阵来,我们闭上嘴,封闭住自己的感受,也压抑住自己的委屈。

这样的事,在我们和孩子相处中实在太多太多了。

因为认定我的心理事实=客观事实,是正确且唯一的事实,所以,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

孩子做不到,那就是孩子出了问题。

比如磨蹭。

大人已经火急火燎的了,孩子却磨磨蹭蹭,不慌不忙。

快点快点,我都这么着急了,你还磨磨蹭蹭的,故意和我作对,一点都不体谅我——这是大人的心理事实。

大人干嘛总是那么着急,我还想再玩一会儿。时间?我没概念——这是孩子的心理事实。

怎么处理两个不兼容的心理事实?——吼

比如写作业。

写作业就应该认真专注,最好全部做对,最好主动要求多做些练习题——大人的心理事实。

我不会写、写错一点妈妈就要吼我,写作业让我感到恐惧,我想玩会儿橡皮,想点好玩的事——这是孩子的心理事实。

怎么让孩子表现得符合我们的心理事实?——盯,吼,还有打。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心理事实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同的回应,而不同的回应真的会让我们得到和心理事实相配的结果——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我们觉得大宝坏,总是批评他、惩罚他,时间长了,大宝就真的变得顽劣,处处和大人做对,对弟弟心怀恨意。

我们认为大宝是善良的,他只是希望妈妈能给他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注,我们就给他需要的,时间长了,他真的就变得友爱、懂事,性格阳光。

这几年,总是有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悲剧发生后,父母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他们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啊,对孩子严格是为了孩子好啊,孩子怎么就不明白呢?

但是,在孩子那里,他感受到的却是:动辄被打骂、被羞辱。

孩子的心理事实是: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一无是处,给他们丢脸了,他们后悔生了我这个孩子。我是没有价值的,不如去死……

如果这些父母能早点意识到孩子的想法,也许会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1. 通过学习,了解自己。

面对同一个客观事实,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事实?

不同的成长历程、性格、眼界和认知,会塑造出不同的心理事实。

同样是半杯水,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发愁“只有”半杯水,内心丰盛的人会庆幸“还有”半杯水。

认知水平高的人,看待问题会更加灵活、有弹性,擅长换位思考,从而看到有不同的选择——他们会尽量争取双赢的结果。

认知水平低的人,会固守僵化、偏执的思维模式,认定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的,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

通过学习,了解自己,觉察自己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心理事实。

通过学习,提升认知,觉察自己的心理事实是否有局限性、是否偏执。

把自己弄明白了,周围人也会受益。

2. 通过学习,了解孩子。

每个人都是依据他所认为的事实发出行为的。

你认为大家都爱你,你自然会回馈善意。

你认为大家都讨厌你,你自然会进行防御和攻击。

孩子也一样。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让你感到抓狂、崩溃的时候,冷静一下,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孩子的行为背后,表达了他怎样的心理事实?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事实?

他的心理事实和我的心理事实有什么不同?

我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双方的心理事实更加趋于客观、更加一致?

当你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解决方法也许就呼之欲出了。

当然,能想清楚这些问题,靠的还是学习、不断反省和提升认知。

3. 尽量做到这八个字:觉察,表达,聆听,沟通。

觉察自己和孩子的心理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聆听孩子的感受,沟通彼此的感受,使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全面、更真实。

在事实层面,人与人的看法和行为可能相差甚远,每个人认定的事实都不同,但在感受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是相通的,它是我们彼此理解的纽带。

我们很少觉察自己的内心,不太习惯于表达感受,也不擅长聆听对方行为背后的声音,即使已经身为父母——在这一点上,孩子是我们的天使,他在提醒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

4. 最后,警惕两个词:必须,应该。

当你的话语和内心独白中总是出现这两个词时,你就要警惕了。

你需要反问自己:

我认为的“必须”“应该”就真的是“必须”“应该”的吗?

这是客观事实,还是我的心理事实?

我的心理事实就一定是完全正确、且唯一正确的吗?

有没有可能,别人的心理事实也有道理?

有没有可能,事情可以不“必须”“应该”如我所想?

不仅在亲子关系中,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

试试看,减少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会让你的痛苦和纠结减少很多。

你会发现,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你的心也变得平和,甚至慈悲。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024413
推荐日记
《亲子日记》
《《亲子日记》第三十七篇之参加学校亲子日记颁奖典礼》
《2023、4、23、亲子日记第三十篇》
《给闺女的回信》
《孩子的快乐其实很简单》
《周一 阴》
《昨天的事》
《4.24亲子日记第36篇 坚持》
《2023.4.24 阴亲子43 改变从现在开始》
《亲子日记第六十八天 大自然的美食》
《4月24日,星期一》
《说话之前请舌绕三圈!》
《2023年4月24亲子日记第45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亲子日记第六十九回》
《随记》
《尊重选择》
《2023年4月22日第四十篇》
《老师是孩子的贵人》
《第51篇》
《亲子日记 第739篇 《规矩》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天气:雨》
《【二年级一班张金润】2023.4.24 星期一 阴 亲子日记第71篇 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第454篇 读书 20230420》
《我是小鱼倌儿》
《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
《 误食过期酸牛奶 第219篇》
《新长征路上的思考(39)》
《2023年4月24号,星期一,阴, 第44篇》
《亲子日记,4月24日第38天》
《随笔》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