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今晚看到的一篇文章
孩子在一年级时,经常考满分,因为只要考不到妈妈理想中的成绩,孩子就会被骂被打,尤其由于粗心导致错题而丢分,妈妈会更生气。
显然,妈妈意识到自己一味关注成绩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苦于寻找正确的方法调整状态,而在知乎上求助网友。
在这个案例下,有网友分享,小时候数学考试成绩低于95分,就会被爸爸揍,最后导致自己放弃学数学。
其实,无论父母生气,还是打、骂孩子,其动机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成绩,将来有个好未来。
实际上,孩子没考好,正是教会孩子对考试有正确认知的好时机。
比如,告诉孩子,考试只是检验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未来一切都不确定,它只是你人生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当父母这样说时,言语中所反映的是对考试成绩的弱化,为之后引导孩子拥有成长思维做好心理准备。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告诉我们,同样一件事情的发生,由于你的关注点不同,信念不同,其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维尼老师《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书中提到,学习暂时落后了,没关系啊,从后面追比被别人追压力要小,成绩越来越好的感觉其实不错啊!
父母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向上的。孩子打心底里也想取得好成绩,获得认可。
帮助孩子建立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淡化考试成绩,孩子感觉好,父母与孩子调到同一个频道。接下来,父母帮助孩子分析试卷,孩子才听得进去。
父母和孩子一起找原因,想办法
通过分析试卷,思考做对了什么,引申到孩子的学习品质,学习背后的内容。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告诉我们,你可以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时候欣赏和鼓励他们,而不要试图操纵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努力得到成年人的认可的时候,他们会做得更好。
家长也可以用《正面管教》中鼓励的方式与孩子交流,“那个A+反映了你的辛勤努力。”而不是错误的赞扬方式,“我为你得了个A+而骄傲。”
两种交流方式,导致的长期结果不同,鼓励的结果是,孩子们为自己而改变,学会内省,变得自信、自立。赞扬的结果是,孩子们为他人而改变,寻求别人认可,依赖他人。
家长在每一次考试完成之后,学会关注成绩背后,适当帮子。
更重要的是,家长们不再只关注学习结果和考试成绩,给予孩子做事的过程,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孩子逐渐拥有了成长思维——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拥有成长型思维方式的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挑战,并在挑战中成长。即便身处困境中的时候,也更愿意去思考如何走出困境。
作者: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