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思第四十九篇:
颁奖典礼上武校长留下给坚持写亲子日记的父母送奖品的孩子们,问‘他们有什么感受,请举手发言’并且多次强调发言次数有限,看谁能抓住机会的一幕还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家长们在一次一次的鼓掌,武校长在不断启发,希望台上的同学能鼓起勇气,突破自我而举手发言,在武校长的鼓励下,在家长们掌声的催促下,还终于有同学举手了,他从后排走到前面,接过武校长给他的话筒,他成功的突破了自我。而那些还没有突破自我,没有敢举手的孩子们,他们当中有的是真不敢在这种场面,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张嘴说话。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表现,也想好了怎么说,就差那么一点点勇气,这时候如果有人推她一把,或武校长能点到他(她)的名字,就能把自己准备好的话说出来。
说实话处在当时的那个场景,我心里是有想法的,感觉有些负罪感,作为校长,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就认为是学校没有培养好,至少没有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恨自己没有给这些孩子更多上台锻炼的机会,致使在如此热烈的掌声下,还是启而不发。有几个孩子的妈妈在台下已经着急的不知所措了,在翘首企盼,又是招手,又是情不自禁的小声喊“举手,举手啊!”。
分析一下这些孩子,当然他们是所有孩子的代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还是面子的问题,换做老师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老师作为成年人,甚至常年在讲台上叱咤风云的人,在那种场合也不一定能主动发言,能主动举手去抓机会。为什么呢?都太看重面子了,总在担心,担心自己说的不好,担心会被嘲笑。我们周围有多少人毁在面子上啊!不敢去突破自我。
那么,会考虑面子,是从什么时候有的呢?下生带来的么?你看看刚出生的婴儿,会笑,会不自觉的笑,他肯定不顾及面子。有人做过统计,婴儿每天会笑超过45次,随着年龄的增长,笑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以至于有的人一天甚至几天都不会笑一次了,是什么原因让笑变的越来越少?
我亲眼目睹过一次父子对话,N年以前我去学校门口接孩子,一位孩子的爸爸是修摩托车的,从他的穿着上就能看得出来,看着跟随本班学生队伍最后走出来,笑嘻嘻的,胖乎乎很可爱的一个男孩,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爸爸见到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到现在我2还记得清清楚楚,“又考倒数第一啊?啊?又考倒数第一?真又考倒数第一?”学校门口拥挤着接孩子的家长,在大庭广众下,这位爸爸竟然问了三次“倒数第一”。那个孩子是多么无耐,多么难堪!同时他内心又是多么强大,只是笑而不答,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其实从他的眼神里已经证明,爸爸说的是对的。孩子还是很乖巧的上了爸爸的摩托车回家了,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面子即孩子的自尊,父母不给孩子留面子,可能会让一个孩子内心缺乏力量。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还怎么敢在台上举手发言,哪还有自信可言。
想想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在一次一次的践踏孩子的自尊,他们身心所承受的伤害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就像被武校长点到名的那个孩子,被问父母以前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一句话没说完就已经是泣不成声了。因为他的妈妈在凭自己的意识判断教育孩子打骂孩子,没有得到充分尊重的他,以至于在这种场合,倒出自己的委屈。
做父母的,请维护好孩子的面子吧!当你感到孩子的成绩、行为不满意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做:了解原因,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他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犯错误,会失败,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收获鼓励,将会深具自信,蓬勃向上。给孩子台阶下,孩子的身体小小,但他们的灵魂和性格并不小。有时候,孩子的执拗与反叛,不是他们不懂道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台阶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身为父母,我们要悉心呵护孩子的心灵,给予孩子认同与肯定,孩子就会慢慢变得自信,将来无论在什么场合,在多大的舞台上都能抬头挺胸,畅所欲言,挥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