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观景入微,在实际观察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写出的美句,而当我们在课本里读到这句话时,却并未有太大的共鸣,因为我们没见过川流不息的瀑布,感受不到那种震惊。
古人写词,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只觉得苏轼达、风流、豪放、洒脱,却无法真正体会苏轼的人生波折。直至中年,才从纪录片和相关资料中理解了他所经历的的人生百转,直到走过了他走过的路,才明白千里奔袭之苦,若说李白是郁郁不得志的浪漫,苏轼便是历经波折而通透。我们的人生里,更应该多看苏轼的词,才能明晰人生的路。
二年级数学课本里有一个单元《图形的运动》,是从讲剪纸引发学生界考并理解对称圆形的。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也是关于剪纸的,于是我就顺势做了一个实验,我并未按照正常的上课去开展教学,而是带全班学生们剪了一节课的剪低,并结合他们的剪纸做了引导和总结。课堂效果很活跃,学习知识的效率却不高因为课本上的图形皆是早在书上的,与手中立体的剪纸是有许多差距的。
我想,主体教学并没有错,但关键得用对方式方法,而且需要大量的准备和实践,并重复的实验,只是一节课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也不仅仅是要做一节课的尝试,而是要做很多次尝试,并能熟练地剪出自己想要的图形,并能从图形后推出剪纸的一部分的形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剪轴对称图形。最后,教师的引导导非常关键。我们要让学生从手中的剪纸一一对应课本的图画,还应该结合具体的事例,并应用到所有同类图形的判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