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说由教师的灌输去填满,而是要多花时间营造一个学生与主体彼此对话的空间。我们常常因为升学、因为考试、因为所谓的教授全科型知识,从而像用巨型油帆布盖住草原一样,结果可能是寸草不生。这个就好比被各种事实的课程塞满的学生,他们并没有了解主题,记住这些信息只是为了考试。作者说要把学生引进某个领域的实践圆圈内,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这个领域的全盘知识给他们,他们记不住,也不懂如何用。就如在第四章作者提到过的全息摄影的照片,无论截取哪一块,在这一块里都可以看到整体的所拥有的全部信息。拿起全息摄影的任何一部分,你都能完整地重建它。我们可以用"一粒沙"的眼光去看,学生学习的所有科目都是从"一粒沙"去观察它们自己,这几天在临沂学习,所有的教授其实都在一个事情,就是老师、学生要多读书。诚然,如何让教学变成师生对话?学生脑子里至少要有一些东西,有一些理解,然后老师去引导修正,现在学课文,有些学生几乎一点也不理解,就只能满堂灌了。
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真实的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也没有绝对权威。在真正的共同体中,
犹如真实的生活,真理并不生活在假设之中,而教育要远胜于把假设运送给消极的听众。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认知、教学和学习的过程看起来并不太像通用汽车的生产线,更像一个市民大会,不太像一个官僚机构,更像一个热闹的市集。真正的共同体,并不是从始而终一成不变的,它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