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公带着两个老人和儿子回老家了,我陪闺女留在家里写作业和上特长班,在陪闺女的做作业的间隙读到一段话,颇有感触,原文大体的意思是讲“负债心理”。初看这个词,颇有疑惑,什么是负债心理?抱着好奇心继续往下看,人一旦受惠于人,就会总感觉亏欠了别人什么似的,如芒刺身,浑身不自在,必须回报,才能让自己的心理重压获得解放,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心安理得地生活。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即讲究礼尚往来,而这也是负债心理的表现。“欲有所得,当先给予。”也就是说“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我们送出什么就会收回什么,给予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帮助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假如自己越吝啬,也就越会一无所有。还举了例子:我们经常会在大街上碰到一些散发美容健身之类传单的年轻人,他(她)们会热情地说:“免费体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直接躲避开,因为我们知道免费体验过后,就该付出了。既然我们不想付出,就不愿意接受这种优惠。这也能证明负债心理的普遍寻在,人们的内心都存在有负债心理,得人好处,就得回报,不想回报,最好不拿人好处。依次看来我们普遍都存在“负债心理”,而如果善于利用这种“负债心理”将会达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文章里还举了很多例子。我认为这就是武校长说的“爱出爱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