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闲谈聊起了家常,说着聊着就谈到了各自的孩子。同事说她的孩子进入了“叛逆期”,感觉什么事都和她对着干。我们聊了很多,听她谈自己的孩子,满是无奈和心酸!
她问起我的孩子,有没有“叛逆”。我微笑着摇摇头,不觉得孩子有“叛逆”,我只是觉得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只是有时和我们不在同一思路上。
我认真的百度了一下“叛逆”,我被满屏“叛逆”的例子和危害吓到了。是孩子“叛逆”吗?他“叛逆”了谁?他叛逆了我们给他制定的规则?还是叛逆了我们给指定的成长路线?
当孩子对我们家长说不的时候,当孩子没有按照我们家长的意思去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家长就开始猜测孩子是不是到了“叛逆期”,其实孩子从来没有叛逆过,他们只是对你说了不,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实施行动。
我经常反思自己: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是否过早的给孩子下定论,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给孩子的行为下定论,也许他只是不经意的一个行为。
当我们把孩子想成什么样,孩子就会向我们想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一旦想了,给孩子定义了,那我们的思维、语言、行动就会不经意的朝着定义的方向推孩子,使孩子向着我们定义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们也许只是想引起我们家长的注意,让我们注意到他们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我们都想要一个能够超越自己,能够独立生存和生活的孩子。
对于我看来,我觉得“叛逆”恰恰就是孩子开始独立的表现,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表现,是孩子开始敢于说“不”的开始。
相信我们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超越自己的父母,而不是成为父母。请尊重我们的孩子,不要给他下定义,不要给他们贴各种标签,我相信他们会展现出不一样的自己。
我们的孩子在长大,我们做父母也在成长。信任我们的孩子,爱他,引领他,至于未来,交给他们自己。与其传递焦虑,贴各种标签,不如教会他一些立身社会的优秀品质,比如内心强大,独立自主,积极自信,勤奋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