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小明多听话啊,再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
“赶紧睡觉,大灰狼来了。”
“学习一点进步也没有。”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
“你呀你,真是不让人省心!”
这些话语,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不同程度的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吧?相信听了武校昨晚的讲座,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吧?这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利剑刺向孩子的内心,都隐含着对孩子的批判和指责。虽然我们对孩子说这些话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但却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怎样沟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心灵,又能让孩子欣然接受呢?我想:武校最晚的讲座提到的“长颈鹿语音”就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什么是长颈鹿语言呢?问了一下度娘,才有所明白:“长颈鹿语言”又称“爱的语言”。那为什么称为长颈鹿语言呢?长颈鹿因为个子高,所以视野开阔,选择很多。而且长颈鹿还有几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的脖子长,代表愿意表现自己内心柔软和脆弱的部分;二是它的心脏是陆地动物里面最大的,代表它很有慈悲心和爱心;三是长颈鹿能分泌一种酶,可以消化带刺的食物,代表有能力消化那些负面的语言。
武校讲座中提到,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来处理。非暴力沟通是心灵的沟通,遇到问题冷处理,先平和情绪,然后共情,在交流沟通,从而解决问题。
武校讲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观察是提醒我们要像长颈鹿一样视野开阔,看到并表达孩子尽可能真实客观的存在。先观察,不能枉加评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进而会引起孩子的反驳,甚至发生言语冲突。
表达感受是提醒我们要像长颈鹿的长脖子一样保持我们喉咙的通畅,表达出我们的情绪感受。我们和孩子的互动中,要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感受,并且能够准确描述出来,越具体越好,比如感到开心、害怕、焦虑、受伤、喜悦等等。在亲子关系当中,应该跟孩子明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你感到生气时,你可以跟孩子讲:“我现在非常生气,我需要等一下再跟你一起玩”。千万不要带着情绪,勉强去陪伴孩子,这要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还要像长颈鹿一样有颗大心脏,大声说出我们的需要并提出具体的请求。
在学习了“长颈鹿语言”之后,我们可以尝试把它运用到与孩子的沟通之中。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时,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孩子:看到孩子从开始写作业到现在花了一个多小时,这个过程中你有3-4次停下来做其他事情。然后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妈妈感到有些焦急,同时我也感受到你也很努力地想早点做完。接着说出我们的需求:我担心你作业时间太长会影响到你的休息,我希望你能够及时完成作业。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你是否可以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时间内专注地完成作业?如果有什么困难,也希望你和我说一说。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与家人与孩子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确实实引起自己的不快,给他人带去了痛苦和伤害,甚至给他人带去心灵创伤。因此遇到问题时,冷静处理,换位思考,专注于澄清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分析和评判,我们将发现自己内在的慈悲。再通过强调深入的倾听——倾听我们自己以及他人,有助于促进相互尊重、关注和理解,进而引发双方互助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