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孟子身上有侠气
七年级十二班孙文轩妈妈

  今日,农历四月初二,是亚圣孟子诞辰日。他老人家2395岁了。

  公元前372年,孟子诞生。适时王纲弗振,诸侯并吞,尚权谋,崇游说,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周游而救世。

  “岳岳亚圣,岩岩泰山”,孟子倡导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士的品格”至今仍是我们不懈追寻的价值理念。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大代表人物。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荀子是战国末期。知人论世,时代赋予三位大思想家不一样的气质和内涵。

  今天我们谈及孟子,第一反应是亚圣。孟子和孔子的主张被尊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但孟子走向“亚圣”之路,经历了1400多年的漫长时间,直到南宋才完成。

  孔子温文儒雅,彬彬有礼,一生的理想是恢复周礼。他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礼是夏商周三代延续下来的礼仪制度,体系非常完善,大家各司其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孟子和他比较起来,就显得更刚毅一些,更有锋芒,有点侠气。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说发展了孔子“仁”的理念,提出民本思想,提倡施行仁政,认为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孔子认为为人处事要温良恭俭让一些,提倡谦谦君子之风。孟子则提倡做人要有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是你行走于世的底气,至于什么是浩然之气,那就是行正道,持正义,怀仁慈,目的纯良,性格刚毅,这样自然就有一股浩然正气。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是从个体的角度谈仁,从政治上讲则是德治,为政者要先正己然后正人,以德治民。孟子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仁政”,建设一个以民为本的大同的王道世界。

  孟子提出人的内在理性,这种理性是具体的,即“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种表现的发端、根源。后来宋明理学家继承发展了他的心性学说,认为一切都是由心而来。

 可以说,孟子说的“仁”,相比孔子时层次更加丰富了。同时,孟子对义,比孔子有更多的发挥。他说,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又说,仁,人心;义,人路。认为仁是道德的主体理念,义是具体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说,孟子思想更加有了思辨的色彩。

  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味着儒家学说成为显学,确立了孔子在文化思想上的至尊地位。但汉中期及其以后很长时间,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差不多,所谓“孟荀并号”,某些时候甚至比荀子地位还低一些。

  孟子地位发生转折始于唐朝中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开启了扬孟抑荀的先河,认为孟子是儒家“醇乎醇者”,而荀子则是“大醇而小疵”。但是到了宋儒那里,荀子的“大醇而小疵”就变了味,成了程颐、程颢眼中的“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孟子地位提升的第二个“功臣”是王安石。王安石通过劝说宋神宗对孟子授号封爵来提高孟子的地位,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封为邹国公,第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王安石推崇孟子,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改革需要一种勇气,而孟子恰恰有大无畏气概,比如《孟子·公孙丑上》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应该是王安石欣赏孟子的重要原因。

  孟子地位提升的另一个“功臣”是南宋的朱熹。朱熹是在文化思想上奠定孟子亚圣地位的决定性人物。南宋孝宗时,朱熹把《孟子》列入四书之一,孟子的地位和价值从此一直被认可,成为儒家亚圣,仅次于孔子。

  荀子就不同了,他虽然是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集大成者,上承孔孟之学,下启两汉儒学,学说兼容性更多,但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却毁誉参半,至今在孔门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定论。

  不过荀子的思想在两汉时期为当时的思想家所认同和接纳,司马迁、董仲舒、王充对其都有很高评价,地位超过孟子。

 孔子创立儒学,建立儒学的正统体系,希望儒学能够弘扬下去。孟子和荀子虽然都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孜孜进取,但是道路是不同的。

  孟子选择了“内圣外王”,向内求,寻心性,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性、天相结合,完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创立了形而上的思想体系。而荀子则是重视实践经验而排斥形而上的,他开始向外开,让儒学回归现实世界,经验世界。

 可以说孔孟是浪漫主义的,有理想化的色彩,而荀子是现实主义的,是经世致用的。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主张靠礼法作为社会的基础、道德的准则,属于不“纯”的儒家。

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则是两位思想家对于人性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各有科学性,是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

在治国策略上,孟子主张“法先王”,按照先王承续下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其实是将儒家的“仁政”理念灌输其中;注重内心,以内心的“善”为出发点,走的是由内而外的路径。荀子主张“法后王”,用礼法来约束人,来限制人内心的“恶”,走的是由外而内的路径。

不管是孟子思想,还是荀子思想,穿越千年,都仍有可以借鉴的光辉。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仁义论,指引人们崇尚高尚,追寻真善美,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殊途同归;他倡导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以人民为中心相一致;他追寻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089216
推荐日记
《未来可期》
《234-六一演出》
《(狐狸和乌鸦)》
《5月27日,亲子日记73:和儿子的友好相处》
《 》
《日记》
《日记》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天气阴 75》
《亲子日记 1732 琪琪外婆 琪琪打羽毛球》
《让爱传递》
《爸爸给我买台灯》
《2023.05.27(170)》
《77 内卷》
《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师三学习感悟(249)》
《孟子身上有侠气》
《一个女人最好的状态》
《四年级五班徐建航第82篇》
《被老师批评了》
《亲自日记》
《5.27 周六 小雨 周末随笔》
《日记17,生日快乐》
《亲子日记》
《给老爸买的新手机》
《亲子相处日常》
《石油大学教授讲座》
《2023年5月28日第54篇》
《日记》
《(493篇)2023/5/27 周六 阴 善始善终 当下开始》
《好句》
《挖呀挖》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