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按时把作业完成,我就给你看电视 ” “你要是考100分,爸爸就给你买玩具车” “你要是考进前5,我和你爸就带你去旅游” ......很多家长用物质奖励孩子,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看有很多弊端:孩子更关注奖品,而不是被奖励的行为本身, 冲淡孩子内心的成就感, 破坏孩子的内驱力,有奖励才做,把本该自己做的事情当作一种交易。时间一长,就会让孩子丧失兴趣和热情,或者想要的奖励越来越大。
精神奖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更多的是培养责任感、荣耀感、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
对于班级而言, “人人都是班干部”并非第一次听闻,我身边很多优秀班主任,都在这么干。老师们为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安排了一个班干部的职位。除了班长、副班长、学习、文艺、劳动、纪律委员和各组组长这些常规配置外,还有一些给每个人量身定制的岗位:电灯管理员、厕所安全员(男、女)、空调管理员、雨伞架管理员、早读“领读员”、课前准备员、“黑板长”“口罩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红领巾管理员”、“前后门管理员”、“成长册管理员”、“老师桌子管理员”、“板贴员”……而且这些管理员有认证“工作”的聘书,这些聘书无形之中也在督促孩子,最重要的是管理员有着特殊的“权利”,如,基本上管理员负责的物品由管理员来支配,别人想帮忙需要先征得管理员的同意,班级每周会对各个管理员进行量化考核,进行小红花或者棒棒糖等奖励,部分管理员还需要有自己的管理小本本,这样的特殊权利,既为更多的同学创造了锻炼责任心的机会,又打破了“官本位”思想,让孩子看到自己在班级的价值和贡献,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班级“工作”量化表自实施之后,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形成了和谐的班级生态。最终达到“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老师”监督指导“学生”的状态,同时,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的提升,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精神奖励一定是优于物质奖励的,物质奖励,刺激性比较立竿见影的,但是呢,他有很多的副作用,老师、家长需要不断地升级,升级再升级,而我们的腰包或许不足以支撑这不断的升级和加码,更何况从心理的角度上来说并不利于我们的教育,所以大家要善于使用精神奖励,多多使用精神奖励!
总之,你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孩子也能把优点发扬光大,善用激励,在欣赏和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心里能住进更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