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交流,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对于儿子,可能是第一次做妈妈,心中想的是朋友式相处,实际是老师对待学生的严苛。记得有一次,一个同事带孩子来我家玩,她儿子看中了我儿子的皮球,我儿子不给,我讲道理也不听,我就把他关到卧室,等同事带孩子走了才让他出来。因为这些琐事,儿子挨揍、罚站次数可不少,可他依然护玩具。上学期间,有时他告诉我有同学欺负他,我就说,你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不然怎么会专门欺负你,时间长了,儿子就很少跟我谈心,直到高二叛逆,我才认识到我的教育问题。考上大学后,儿子也很少和我交流他的日常。有一次还说,他不愿有当老师的爸爸和妈妈。女儿就不同了,我会耐下心来听她说学校里的每件事。偶尔也会给她建议。女儿小学到初中成绩并不突出,一直是班级10名左右,女儿有时很苦闷,我就告诉她“十名效应”。记得女儿高考前一段时间一打电话,就是各种不高兴,甚至因为没吃上一顿外卖而哭泣,我就捧着电话等她哭完。我知道她数学考过全班第一,此后模考便想一直第一,但是总有人超越,我觉得孩子也有虚荣心,但是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和她分析,临近高考,我们不去争班级的名次了,做好自己就行,关键是高考这次的成绩。从那次后,女儿走出了数学第一的怪圈,脚踏实地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在大学里也依然把她的日常分享给我。
和孩子交流,方法不同,结果不同,这是我的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