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23.6.4-第88篇-父母怎么做,才能“接得住”孩子的负面情绪?
辰阳妈妈-2019级9班

今天两个孩子因为一点东西争吵,原因是因为哥哥有一个很喜欢的东西,妹妹也想要,可是哥哥不愿意给,最后兄妹俩一个生气一个哭,我也没有接住孩子的情绪,情绪上头批评了哥哥一顿,也没给妹妹好脸色,最后搞得大家都不开心。最后带着他们去公园散了散心,孩子们才又重新开心快乐起来。

图像

其实想想如果当时我能接住孩子们的情绪,温柔的抱抱他们,安慰他们,或许又会是另一种结局。看来自己接纳度还是不够,一旦孩子没有满足我的期待,就不能给孩子很好的接纳,还需要继续修炼啊!

图像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父母怎么做,才能“接得住”孩子的负面情绪?》,特别好,分享一下吧。


01

接纳的前提是:孩子没有满足你的期待

许多父母对自己的的评价之一就是“无论孩子的情绪多糟糕,我都能接得住”。这个接得住就是所谓的“接纳”。

其实,如果孩子让你感受好,父母根本无须接纳。

他听话懂事学习好、勤奋刻苦有礼貌,那你还接纳什么,你应该兴奋,因为你的期待他都满足了,是他接纳了你,你不需要接纳他,只需躺在功劳簿上窃喜即可。

所以,接纳的前提是:孩子没有满足你的期待。


比如:你让他写作业,他却在玩游戏;你希望他懂礼貌,他却冲你吼叫;你希望他开心快乐,他却闷闷不乐;你希望他温和善良,他却乱发脾气、不停抱怨、摔东西;你希望他冰雪聪明,他却又笨又蠢;你希望他一切顺利,他却抽烟喝酒自残自伤……

只有当孩子与你的期待不符甚至相反的时候,才需要“接纳”,接纳的内涵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接纳孩子的不好”。

事实上,你觉得一个人不好,却还要接纳他,本身就很变态。

所以你认为的不好其实是错的,你要越过这些不好看清本质,这就是本文的主题。

02

“接纳”有三重境界:允许、认可、看见

允许就是愿意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很多父母没有这个能力,当孩子表达任何不开心,父母往往采取以下3种态度,无论有心还是无意。

第一种:安慰与讲道理。

“别难过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别和他一般见识”、“多往好处想,别往心里去”、“你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想”……也许你认为这些话很有道理,但这类安慰就是在告诉孩子“你的事我不管”、“你要自己承担”、“我不愿看见你的难过”。

敏感的孩子还会感到“被指责”与“羞耻”。

上面这些安慰词都带有某种责备,好像说“你不应该难过、不应该在意、不应该往心里去”,孩子会认为自己“表达了不该表达的东西”,从而对表达羞耻。

想一想,每次你安慰了别人以后,是不是很轻松呀?

好像你做了该做的事,尽了应尽的义务,然后就没责任了,就轻松了,而对方是否真能做到“不往心里去”谁知道呢。

有时还会为对方继续悲伤而生气,“这人怎么那么不开窍呀,咋劝都没用!”


这类安慰在本质上是一种逃避,你在用劝慰的方式让自己逃开他的难过给你带来的“麻烦”。

有时安慰的确管点用,那是由于你的在场,并非安慰本身。

第二种:自责与自我暴露。

还有的父母会说,“都怪我不好”、“我真糊涂”、“我们也尽力了”、“我也不容易”、“我那时比你可惨多了”“不缺吃不缺喝你知足吧”、“若像外婆对我那样,你就没毛病了”……

这比安慰更可怕,安慰最起码出于“某种自以为是的爱”,这些话却来自“恨”。

孩子的态度激活了你对自己父母的恨意,并正在让孩子替你承担恨意。

你的自责会让孩子内疚,让他觉得连累了父母,他们除了要应对自己的糟糕,还要去缓解你的无能无力感。

这种双重压力会让孩子崩溃,外在表现要么更抓狂、失控,要么立马闭嘴独自舔舐伤口。

第三种:制止与争吵。

“别他妈说了!烦死了!”、“闭嘴,滚!”、“有完没完!我忍你好久了!”、“要闹出去闹,要哭滚出去哭!”、“别上学了看你学的这熊样!”更有甚者,会上手一耳光……

毋容置疑,这种做法不需要几次,就能保证孩子今后绝不会如此。但从此以后,他会欺骗你、隐瞒你,会通过其他办法刺激你,或者对外寻求解决办法、或者彻底闭嘴。

这类父母视孩子为敌人,充满怨恨和报复,借孩子的情绪来泄愤。

其实,真正的“允许”很简单:你在场,让他说、让他闹、让他哭,你唯一能做的只有“听”。

别觉得这很简单,相反,这相当难。特别在孩子的迁怒对象是你本人的时候,稍后我会告诉你如何做到。

03

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是“认可”与“看见”

你要先看见,才能做到认可,甚至要先看见,才能做到允许。“看见”负面情绪背后的动力,这动力就是:期待亲密。


请问,你会冲谁发火?

答案很简单,与你无关之人不会让你有情绪。能让你发火的对象,都是你认为安全的、亲密的,准确说就是“让你恨铁不成钢的人”,尽管他一再令你失望,但你却离不开他,还是有期待,希望他能认可你、亲近你、重视你。

所以无论孩子多么“作”,都是因为他没办法让你“爱他”,一个从来不在你面前作的孩子是彻底绝望了。

还能在你面前表现不好,证明他是勇敢的!

而不是唯唯诺诺俯首认命,只是勇敢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有的眼神透着世故,举动像个小大人。

好,一旦你清晰了这个动力,就会进入反思,会思索孩子究竟在表达什么,会思索过去一切家庭关系,会思索孩子以及自己生命历程——思索中,某些事件与感受也开始浮出水面。

于是,你开始愧疚,开始补偿,开始理解自己,并开始心疼孩子。

那么,认可也就不是问题,你会认可孩子情绪的表达、认可这份勇气、认可他的无奈他的期待,并为孩子还能对你而不是对别人表达心存感激——这个过程,才是真实的接纳。

04

做到真实的接纳十分艰难

第一,你要自我接纳。

不能自我接纳就无法接纳他人,如果有就是强迫接纳,十分消耗。

最近,我把朋友圈签名改成了“敬畏自己生命中的任何阶段”。

活着是单程路,谁也无法重新来过,所谓“往事不堪回首”指的是厌恶、贬低过去的自己,恨不能把那经历彻底抹去。

你不要抹去,要去“敬畏”,当初任何决定与选择都是当时“比较而言最优的”,如同人质通过没有尊严地讨好绑匪来保全性命。


越理解自己的伤痛,就越不容易把伤痛投给孩子,就不会把包容变成纵容,就不会矫枉过正,譬如:

被严重控制是你的伤,很可能会给孩子过度放纵的自由;

没钱读书是你的伤,很可能把赌注全押在孩子学业上;

没人疼没人爱是你的伤,很可能就会溺爱孩子。

过去可以补偿,但前提是对自己的过去有个清晰认识。

第二,你的负面情绪要有去处。

无论什么办法,不管工作还是瑜伽,不管咨询还是课程,不管伴侣还是亲人,不管知己还是闺蜜,你一定要找到接纳自己负性情绪的他人或场域。

你的攻击、压抑、愤怒在这里都可以或部分被接住、被容纳、被理解。被接纳的越多,就越有经验接纳孩子,这是良性循环。

否则就是恶性循环,孩子表达攻击,而你的攻击还无处发泄,干柴烈火一点就爆,哪还谈什么接纳?

第三,允许自己接不住孩子。

孩子只能陪你一程,他有他的使命,你有你的,你们交织又分离是必然,也是自然。

交织的岁月里,没有任何父母可以一直接纳,恰恰是这种“不够好”给了关系一个间隙,孩子才有机会自我发展。

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不够好和伤害完全是两个维度,所以我最好的建议不是让你无条件接纳,而是有条件接纳,类似某种“需求互换”。

如果你不同意父母也会依赖孩子,无意识就会粉饰太平,很容易就变成以爱为名的控制。

但凡两人深度互动,一定是彼此满足,而不是一方总在付出,另一方总在索取。你对孩子也有需要,需明示而非含糊其辞。

你希望孩子考重点学校、希望孩子勤俭节约懂礼貌、希望孩子学钢琴美术架子鼓……你就要清晰这些是你的需要,要明确告诉孩子。

比如这样说:“妈妈希望你学钢琴,因为你学了我就开心,就更喜欢你,你愿意满足我吗?”而不是说“让你学钢琴是为你好,让你出人头地有才华”,好像显得多么伟大似的。

明示需求这句话,你讲出来有多难,决定了你们关系有多不和谐。

此刻,孩子学会了3点:第一,我的需要可以像妈妈那样直接表达;第二,我也是有能力满足别人的,无论他多么权威;第三,我与妈妈是平等的。

需求互换就是人格的对等,也是接纳的本质,同时要承受一个风险:孩子可能不会满足你,如同你不会满足他。

图像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103616
推荐日记
《亲子日记第62篇》
《周末愉快》
《过生日(第32篇)》
《愉快的周末》
《42篇 闲谈》
《亲子日记2⃣️》
《充实的周末(538篇)》
《亲子日记425篇》
《2023.6.4“玫瑰留香,幸福启航”空中课堂》
《忙碌的周六》
《66.时间的成本》
《努力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
《妈妈的心里话》
《23年6月4日 星期日 晴》
《亲子日记 5月第9篇》
《2023年6月4日星期天晴》
《5月14日》
《一位从不缺席的爸爸对我说》
《掉牙了,等牙仙子》
《安全出行!》
《日记》
《谦让》
《是什么拉开了孩子们的距离》
《106篇》
《亲子日记513篇》
《2023.6.3--74》
《20230605 NO.86 早上的读书声》
《何其幸(第9篇)》
《长大的又一个瞬间5.10》
《随记》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