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天气晴
如果一个人在相对包容和开放的环境长大,身边的人尊重他与生俱来的渴望,正确引导他做想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自然生长,他的自我就能得到健康发展,并日渐成熟。
这样的人能全面理解自己,接纳完整的自己,能坦然诚实地面对,而不是压抑和回避自己的负面感受,所以他们对现实的抗压力也更强,更有包容力。即使面对复杂残酷的现实,他们的“心理弹性”也更大,内心更灵活有力量,会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这一类孩子发自内心地温柔乐观,坚定而充满善意。不管正面还是负面的,他们不会掩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但表达的方式又不让人感到不适和有攻击性。
有一个案例。
7岁的女孩“妍妍”非常聪慧,时不时语出惊人,会说出一些有哲理性的话。当母亲违背她的意愿,要求她做一件她不喜欢的事情时,她不会生闷气,不会哭闹,而是冷静、理性地反问道:妈妈,如果我让你去做一件你不喜欢做的事情,你会怎么想呢?
这样,你理解我现在的心情了吧。
我震惊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跳脱权威人物规定的框架,进行独立思考,不用哭闹、发脾气,甚至自我伤害的方式去反抗,而是用“共情式的表达”来表述和坚持自己的立场。这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述情能力”。
后来我才知道,每当“妍妍”反驳父母的想法,表达真实感受和诉求时,她的母亲从不会认为她在顶嘴,不会认为自己高孩子一等,不会说出“小小年纪,就知道跟大人抬杠”“怎么这么不省心”“我肯定比你懂啊”这样的“经典名言”,而是即使不赞同,也能够接受她有表达和展示真实自我的权利。
这位母亲的做法体现了心理意义上的“爱”。这种“爱”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一个人的存在本身,他拥有的所有想法,所有感觉(不一定全盘接纳)。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高度尊重,将启发他内心的自由发展,这样的孩子才会具有健全、稳固和强大的自我,在面对绝大多数困境时,都不会轻易崩溃,情商也较高。
一个人丧失自我最大的原因是,在一个一切基本规定好的死板、狭隘、固化的环境里长大,孩子所呈现的所有“问题”未经思考和验证,一开始就被盲目定性。接着,利用所谓的正确管教,如同外科手术一般把那些大人不认可、不赞同、不允许的部分像“肿瘤”一样直接切除,不留痕迹。
比如,一个孩子哭了,你就觉得他很烦,很软弱,却没有想过他为什么哭,有什么情感需求,在表达怎样的内心需要。
一个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展示出一定的攻击性,你就判断他会成为一个暴力者,一顿打骂,却不深究攻击性的来源是什么,也不去解决这个来源,或试图把他的攻击性,升华为一种个人优势。
一个孩子生性敏感,喜欢编故事,你就忧虑他太情绪化,多愁善感,以后不能适应社会,不受欢迎。你是否想过,如果能正确引导这样极具灵性的孩童,他身上所具有的创造力,能让他创造出你想象不到的人生际遇和成就?
同样的一个孩子,有人能看见并发掘他很多优点,不觉得他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存在多严重的问题,但有人却认定这个孩子身上有诸多缺陷,需要严加改正,不断压抑他展示自己的愿望,给他戴上“紧箍咒”生活。
无法得到回应的情感表达让他积累了太多力不能及的无奈,不被认同的价值,害怕被厌弃的恐惧,让他越来越不敢表现自己,最后只能做一个循规蹈矩的成年人。
但这样的手术刀切除的,不仅是一个人生来的渴望、探索的本能、独立的想法、完整的人格,而且一并切除的,还有作为人最基本的真实情感与感受。这无疑会导致一出出被驯化的成长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