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早的坐在书桌前等待开课,竟然有上大学的时候那种错觉,但不一样的是心境,是现在对学习知识带有的虔诚和认真。
武校分享的这个故事让我很有感触,最先联想到的就是《伤仲永》,现如今多数家长对孩子抱有的希望都太大,普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高开低走的现象非常普遍了,他们大多都是小时候成绩突出,各方面都出类拔萃,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同学水平也越来越高,比自己优秀的也越来越多,产生了心理落差,如果家庭教育没有关注或者心理素质差的就容易走向极端,这已经不是耸人听闻了。
遵谓规律 遁序渐进
从量到质循序渐进
墨子: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积沙成塔 集腋成裘,投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一岁年龄一岁心时光打磨成熟心。
这句话说的真好,什么年纪都有这个年纪该有的心智和规律,欲速则不达,就好像是小麦的成长,操之过急则容易拔苗助长。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关注特长,教育是一一扬长避短,幼儿全面发展,儿童定向特长。
不需要悬梁刺股,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事情,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才是头等大事。
齐白石是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起步也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
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白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
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苏洵,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終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吴承恩,宇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文学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请四十五年 (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巫。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
屈原,楚怀王去世后,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一年后,屈原再次被流放江南,并在此期间创作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后秦国大举攻楚,楚国君王和权贵狼狈逃难,屈原在极度苦闷和绝望之中,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自尽,时年 62岁左右。
汉高祖即刘邦。西汉王朝创建者,庙号高祖,又称高皇音。公元前 202年至前 195年在位。秦一世元年(前209年) 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汉王五年,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战败自刎。同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
刘邦在位期间,采取滅轻租福、招抚流亡、免奴婢为庶人等措施。以饮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即位之前,不修文学,鄙视储生,然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死后由子刘盈(即汉惠帝)继位。
人才辈出的中华儿女,也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例子,老师看待学生讲究:同一发展不同速,不同发展不同步,也是这个道理,所以,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