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课程(六)中,武校长主讲了两大课题:一是家庭教育类型,二是家庭教育态度。
我有很多感想:
1、严格教育不一定就得训斥、批评:孩子的本性原本就是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若是能顺利地加以引导,就能将其培养成总是燃烧着学习欲望的学习型孩子,变成轻松培养孩子的态度。若是孩子做了什么事后,父母开心地称赞、夸奖的话,当他看到父母开心的样子,就会非常满足,那一刻孩子会获得安心感和勇气。孩子如果会有什么要求或者想要挑战新行为,大多是因为父母的喜悦所触动。专制型父母如果突然怒容相向,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的话,孩子会变得不安,而且会削弱他想要学习的意图和欲望。由于父母的这些严厉的责骂,孩子会失去安心感,于是就培养出了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专心学习的孩子。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发现自我的。父母正常状态下的态度对孩子所说的话,就是培养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新冒出来嫩芽在其正渴望着被温暖的太阳照射时,却被抱怨不止的严冬寒风所摧残,于是就会停止生长,变得扭曲起来。因为他失去了想要去做的心情。父母的责任和作用是必须要给孩子以自信,而不是禁止、命令、否定孩子所做的事情。要好好的表扬,给予安全感。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本性,不断地对他使用充满希望的,给予他勇气的语言,将努力不懈的任性植入孩子的心中。
2、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大千世界,每个人的人生路肯定不同。年少得志的人固然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年轻时的不得志与挫折、磨难,并不会影响坚持者的大器晚成。中国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名人有很多:姜子牙、72岁出世,帮助周氏夺取天下;刘邦、40多岁起兵法庭,54岁登基为帝。取得举世瞩目的是为丰功伟绩;苏洵、52岁走向仕途,两个儿子同榜进士;吴承恩、50岁,想写一本书,直到82岁离世那年才完成;曾国藩、30岁做官,7年内连升4品,对王朝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左宗堂、49岁开挂,53岁,成为清朝的柱使大臣;齐白石,57岁在北京卖画为生,直到65岁才成为绘画大师;陈宏文、60岁学画,70岁他的画走向各级展厅评定为一级画师;王德顺、50岁开始健身,79岁走秀,一夜爆红,85岁完成蓝天飞行梦,被称为中国最帅爷爷……从这些名人中,我们理解了大器晚成,花期不定;要读懂教育,要遵循人事物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3、教会孩子确认家庭秩序:现在二孩三孩家庭越来越多,父母要想让孩子们处理好兄弟姐妹的关系,就一定要注意:不能太重视或者娇惯年龄小的孩子,如果这样年龄大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嫉妒,对弟弟妹妹不那么温柔、和善,心中会随之产生不满,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糟糕。如果父母这样说:“哥哥是先出生的,所以要在前面”,并且把年龄大的孩子放在优先位置,他就会很满足,会温柔而和善地对待弟弟妹妹。不会产生纠纷、麻烦。这样地兄弟姐妹即便是步入社会之后,彼此间的关系会非常好。父母的态度改变孩子的心态。
4、按照希波克拉底和巴浦洛夫对性格类型的划分,孩子的性格类型是不一样的。虽然是一母同胞亲兄弟,我两个儿子的性格差别却非常大。以前,我也认为是天生的差别,下生带来的,正所谓一母生白般。可是昨天听了武校长的课之后,我才忽然明白了,天生的是有,但是后天的培养才是关键。回来后,我在不断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很多很多家庭的俩孩子也是差距很大啊!我就不断的分析自己的原因:生哥哥的生活我不足三十岁,那时候上班没几年,也因为性格的原因,在单位里只是听前辈、长辈们的吩咐,听他们讲话和听他们的安排,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当然在当时自己有想法基本上也不敢表达。那时候经常带孩子去单位玩,老大当时就可能从我的言传身教中吸收了这些:性格温和,不善言谈,不主动和别人说话打招呼,不主动去问,只是在听,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弟弟出生时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人生阅历丰富,还在单位里干一个小角色,到场上也因为年龄大的原因,敢说话,敢表达,敢做主。可能是老二从此时我的言传身教中吸收了这些:性格活泼,出门主动打招呼主动问好,敢说敢干敢表达,就像今天早晨在酒店餐厅的一幕一样。也可能是因为这些造成了兄弟俩今天差距较大。武校长讲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今天做事的方式方法,就是自己孩子将来做事的方式方法;父母今天对人对事的态度就是孩子将来对人对事的态度;今天工作、生活、学习的态度,就是孩子将来工作、生活、学习的态度……也就是说: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今天你就得首先成为那样的人。做好自己,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