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武校长的报告,感受颇深。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引导孩子把学习的每一步走踏实,相信厚积薄发。时代发展,信息技术让“立名”愈发简易,也愈发功利、浅薄。人人都想着“早出名”“出大名”,唯恐自己出众的才华被时间埋没。然而这样成就的“名”多数以流量支撑的明日黄花告终。真正的大器不避晚成,姜子牙72岁才拜相,吴承恩72岁写成《西游记》,屠呦呦院士躬耕古籍半生终得青蒿良方为万民所记,任正非经营华为多年自研芯片推出5G震撼美国。自古便有“伤仲永”的故事流传,这些“大器之苗”毁于过早“立名”的急功近利令人唏嘘不已。同时,它也启示着大器宜于晚成的真谛。真正的大器需要时间的积淀,刻苦的努力和坚持的毅力。正如美酒愈陈愈香,把时间的寂寞化作入口的醇烈。没有纸墨间的千锤百炼,何来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千古盛名?没有日复一日的勒恳作画,何来齐白石令人叹服的精湛画艺?在国家渴求“十年造一剑”的良才的今天,大器更是被寄予晚成的厚望。正如“晚熟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追求”的莫言先生一般,他的话阐述着“大器晚成”的真谛:不妨先暂时放下成名的执著,用时间打磨自己,待到花自盛开,便有清风自来。我们一定要对我们的孩子说:只有你保持勤劳、踏实、不断学习,并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取得成功。大器晚成,我们可以迟到,但是我们一定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