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给果果买了一个泡泡机,吃过晚饭,果果就迫不及待地让我带她去广场上吹泡泡。
广场有一个长长的斜坡,小朋友们都当滑梯玩儿。我家的果果也兴高采烈的跃跃欲试,我皱着眉头说: “这个不是真正的滑梯,玩儿不好肯定会摔跤的。”她当耳边风一样,挣扎着还要去,我气呼呼的回一句:玩儿去吧,摔疼了可别找我。
果不其然,十多分钟后,果果摔了大跟头,新穿的裤子磨出个大洞,膝盖和手也轻微擦破了皮,苦着脸来找我。
多么类似的场景,像是回到了我闯祸的小时候,当时母亲训斥我的语气和居高临下的气势,我完全神还原了现场,吼完果果后,说实话内心竟然有一丝喜悦和胜利者的骄傲。我是舒服了,仔细一看,果果低着头,眼泪簌簌的沾湿了衣襟。我慌慌张张的把她拉到跟前,还逞强的问:“妈妈说的对不对?”
果果哇的委屈大哭,哄了好久,才断断续续的说:“妈妈,你都不问我疼不疼吗?我本来已经很难过了啊,你还说我。”那个瞬间,我觉得自己成了当年最讨厌的样子。
就像是受害者多年后成为了施害者,幼时遭到的语言暴力的二次伤害,三十年后,我像接力赛跑一样,接到了手里,用在了心爱的孩子身上。
这类事件的奇葩逻辑是,出现问题,不是把孩子的身体和感受放在第一位,而是让自己的自恋冲在前面,小我的自恋维护住了,其他全部都是次要的。孩子受到身体上的伤害,跑到最亲近的人跟前要安慰和拥抱,得到的却是打击自信和自尊的二次言语伤害。要经历几代人,我才会明白,这种做法不会让孩子长记性,长智慧,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越来越没有自信。
因为,她知道受伤了,受委屈了,找家长得不到理解,安慰,支持和鼓励,还会二次受伤,那么,未来再遇到多大的问题,她都习惯性忍着瞒着,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
不去追求做全能型的父母,把自己当成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神,不刷存在感,不轻易给孩子打差评,不受自恋支配,把更多的能量还给自己,把体验和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就会明白,她的世界需要的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而不是我的控制和安排。
母亲和孩子共生在同一个躯体里,分享彼此的心跳,这段生命中最奇妙的时光也只有10个月,似漫长岁月星河中的点点星光。但照亮天空的从来都不是这些许的光亮,而是那些悠长又坚韧的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