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承受痛苦,痛苦会被分解;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会被加倍。任何人的感受,特别是负面感受,都是独特的、私密的,甚至是没有被自己觉察的,是这个人内心海洋中丰富的波浪。
感受属于内在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情绪属于外部表现,较为单一明显。通常而言,感受与情绪是一致的,但在压抑或未被觉察的时候,则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起孤独感,人更在意羞耻感。当孩子告诉你他很难过,就知道他已经经历了诸多挣扎权衡再三才讲出口的。多数孩子则不会讲出来,更多是通过行为和情绪来表达感受,比如生闷气、不吃饭、关在房间、摔摔打打、各种抱怨、无端发火之类。其背后往往都隐含求助信号,仿佛在说“我需要陪伴”。
此刻,孩子需要的是“感受级别的陪伴”,他不再满足于你端水送饭等行为,闲聊也只是缓和气氛。你需要用心听孩子谈感受,甚至听对你的攻击性感受,还要去共情,绝大多数父母都做不到,这是对感受型陪伴最大的挑战。
陪伴孩子需要用心,就像培育一盆花,你只要用心了,定会让你收获满盆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