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拒绝了我们该怎么做,具体说些什么样的话回应他?今天学习了一篇育儿文章,照搬照抄跟着学习一下。
当孩子被拒绝了甚至哭着跑回来找妈妈,这种情况下,很多妈妈会下意识地用“不玩算了”来安抚孩子。以后可千万别再说这句话了!
因为这会造成2种可怕后果:
第一:会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从而引发孩子的社交障碍。
这种气话式的回应,会让孩子在生活中很容易跟朋友断绝交往。
比如,玩游戏别人只能听他的,不然就胡乱撒气;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就以此类气话式的语句来回应对方。
长此以往,不仅孩子自己会主动断绝一些朋友关系,孩子身边的朋友也会因为相处问题离他越来越远。
在往后人生中,孩子会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位置。
第二:孩子会陷入内耗,容易玻璃心,学不会真正的放手。
父母用“不玩算了,咱还不想和他们玩呢”回应孩子,并没有真正帮助孩子缓解被拒绝的低落情绪,也没有解决孩子想一起玩的这个问题。
在这种回应下,孩子可能会产生这种心理:我不想走,我真的很想和他玩啊,是因为他们不喜欢我,才拒绝我不跟我玩吗?
次数多了后,孩子就会在心中埋下一个执念,学不会真正的放手,自我认同感也会慢慢降低,逐渐变得没有自信。按这三个步骤
正确回应被拒绝的孩子
面对被拒绝的孩子,不能说“不玩算了”可以试试这个步骤来安慰引导孩子。
1、理解并接纳孩子情绪
当孩子被拒绝了,尤其是跑回来和父母哭诉时,父母千万不要斥责孩子,别给孩子的情绪“火上浇油”。
此时,父母更应该做的,是通过共情,去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让孩子意识到:被拒绝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比如,我们可以抱着孩子,看着他的眼睛说:“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不开心,有点委屈有点难过,是吗?”
“妈妈非常能理解你的这种心情,因为妈妈曾经也被别人拒绝过。”
当然,在共情孩子之前,如果父母本身情绪不够平和,那么需要先做情绪管理,平复好自己的情绪后,再来与孩子沟通。
如果有些父母实在是为孩子的“不争气”而恼怒,这时候,父母们可以这样想:“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好时机。”
2、帮助孩子恢复自我价值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曾经做过相关研究,发现有一类人容易把被拒绝的经历与自身认同感相联系。
通俗点说就是:他们会把被拒绝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
具体表现在他们会怀疑是自己不够优秀、不受欢迎,或者是因为身上有某些缺点,所以才会被别人拒绝。
这样过度的自我反省,将会逐渐消磨他们的自信心,加深他们对自我的否定。
如果孩子在被拒绝后,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对被拒绝这件事向外归因。比如:他拒绝和你玩,可能是他太累了,今天不想动啦;他们没让你现在参加游戏,可能是人已经满了,加不进去了哦;她不想分享玩具给你,不是觉得你不好,可能那是她最心爱的东西,她想保护好它呢……
通过与孩子一起探讨外部因素造成被拒绝的可能性,从而让孩子意识到:
别人拒绝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存在一系列外在因素,不得不拒绝。
3、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
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舒尔博士发现:即使是三四岁的孩子,当他们发现自己能够通过尝试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之后,也能很快从挫折中振作起来。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默娜·舒尔博士也指出,处理“被拒绝,感觉不被接纳”这类问题时,父母要帮助孩子自己思考,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所以,父母们要让孩子从小明白,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解决办法。
在面对孩在面对孩子被拒绝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想想我还能做些什么。
比如,可以带领孩子回顾:为什么想和他们一起玩、为什么想玩那个玩具,等等。
先让孩子理清楚“为什么想要”,而后再带领孩子思考:除了这个被拒绝的方式,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实现自己想要的呢?
如果是因为现在无聊,刚好碰见这群小朋友才想一起玩,这种情况,可以问问孩子: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打发时间呢?
随着一步步引导,孩子会从被拒绝的沮丧中走出来,同时也将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并在无形中增强自信心。要让孩子拥有被拒绝的勇气,拒绝他人的底气,不仅是孩子,很多人都害怕被别人讨厌、拒绝,希望喜欢自己的人越多越好。但是我们要告诉孩子,要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大多来自于追求别人的认可,我们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反而让自己活得不自由。
如果能不害怕被别人讨厌,我们就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应该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目标。
被拒绝也没关系,尊重和接纳就好。
同时,也要让孩子拥有拒绝他人的底气。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得出结论:
如果一个人学会合理地拒绝,就能减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更能减少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这里的拒绝,不是不通人情,不讲道理,而是可以不用违背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不愿意甚至厌恶的事情和行为。
《取悦症》一书中说: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哪怕这种强迫症已经严重扰乱了他们的生活。
请一定要告诉孩子:你没有必要取悦每一个人,那样反而会丢失了自我。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我不跟你玩”这样的难题,父母们不要替孩子难过,而是要保持冷静,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这个问题,并借此修炼出影响一生的积极能力。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被拒绝的勇气,拒绝他人的底气。
今天儿子非要参与做饭,小试牛刀,炒了个土豆丝。虽然动作还有点笨拙,慌乱,厨艺还需要精进,但永远尝试的精神,积极参与的态度值得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