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武校长在六中的家庭教育课程,主要解决的是大家的认知问题。武校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早恋”、“家庭关系”等实例,并进行情景模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认知决定行为,指导大家再遇到事情时软处理、智慧处理。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认知”的重要,家庭教育的重要,同时不禁想起《庄子》中的话“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还有一个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一只小小的蜉蝣,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蚂蚱交了朋友,很欢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蚂蚱说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见。蜉蝣不解,问蚂蚱:什么叫明天?什么叫明天早上?蜉蝣的生命只有一个白天,它从未见过明天。
后来蚂蚱跟青蛙做了朋友。到了秋天,天气逐渐转冷,青蛙说:我要回去睡觉了,明年春天见。这次蚂蚱不解,问:什么叫明年?什么叫春天?蚂蚱只有几个月的生命,这就是它整整的一生。
青蛙开始冬眠,第二年惊蜇时醒来,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不同于蚂蚱、蜉蝣,青蛙见识过春夏秋冬,也明白春夏秋冬的道理。后来青蛙认识了老虎。在山脚下,它陪老虎玩了一段时间。直到老虎说:我要回到山上了,我是山头的首领,我不能不在。但是,青蛙不知道什么是山头,也不知道什么叫“占山为王”,更不明白作为老虎,作为兽中之王应有的担当。
后来老虎又和大雁做了朋友。到了冬天,大雁说:我要到南方过夏天了。老虎同样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去南方?冬天的冰天雪地不也很好吗?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山头,我也可以享受我占山为王的一生。
老虎只能在一个山头占山为王,见不到五湖四海的风光;而大雁却能领略不同地方的春华秋实。
一个人的认知,是由过去的见识、经历、思维、期望、评价,等等形成的观念。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场景时,我们习惯用以往的经验作出判断。
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很低的时候,他脑海中的构念就会趋向单一,缺乏弹性,因而做出来的决策就很狭窄;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很高的时候,脑海中的构念就会更多元,因此决策会更灵活。简而言之:一个人的行为,受其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
一个人的认知层次,也决定了他看世界的高度,决定了他的格局。总有一些人,你跟他讲努力,他跟你聊出身;你跟他说实力,他跟你聊运气。你捶胸顿足,心力交瘁: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他就是听不懂呢?是他们故意抬杠、蓄意狡辩吗?倒也不见得。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源于“认知模型”的不同。很多人固执的根源就在于此。
就像下面这张图,每个人所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第一个人脚下空无一物,所以他只能看到表面虚假的美好与生机。
第二个人读了一些书,见过了一些世面,看到了美好背后还有黑暗和消极的一面,于是陷入了痛苦迷茫。
第三人学识渊博,认知卓越,明白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故此能在黑暗和迷茫中窥见希望。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
当你站在山脚下看世界,只能看到眼前几百米的的山石、树影;当你站在半山腰看世界,看到刚才挡在你面前的树木,已经成为你脚下的风光;当你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所有的风景尽收眼底,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的视线。
你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站得更高更远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困惑你的事情,不过是过眼云烟。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智商、情商和运气的差距,但实际上是认知的差距。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有一堆人为了一块金子抢得头破血流。
一个人悄悄捡起他们身边的一块钻石,扬长而去。抢金子那帮人,死的死,伤的伤。而拿走钻石的那个人成了富翁。其实,那帮抢金子的人并非没有能力抢钻石,而是:自始至终,他们就不知道有比金子更值钱的东西。
影响一个人认知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原生家庭、教育背景、社交圈等等,如今家庭教育的学习,就是提高认知的一个有效途径,多读书、多学习、多与正能量、高能量的人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打开格局,才会收获比金子、比钻石更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