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晴
永恒不变的比赛玩耍
聪明的父母和教师应当努力把与孩子的交流变成游戏,应当做到: 一切语言刺激最好都带有孩子喜欢的趣味性;而在一切孩子所喜欢的活 动中,都不要忘了进行必要而有效的语言交流。爱玩,爱做游戏,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能使孩子情绪愉快,兴高采烈。而这种作用对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 健康发展,是大有好处的,而且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方式。如; 孩子拿着一根棍当马骑,并用小树枝或小布条当作马鞭抽打着,孩子 玩得很高兴,可是当他玩够了的时候,就会仍下木棍跑去玩别的了。 这样的游戏反映了什么呢!只是表现了孩子把木棍当马骑这一天真的 天性。父母对孩子这样游戏往往是听之任之、不加理会,有时说话也 只是说:“把棍子放到原来的地方,别到处乱扔! ”如此而已。其实, 这种情况正是父母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大好时机。譬如,妈妈可以 提来小桶对孩子说:“看,马跑了半天,一定累坏了,让它喝点水吃 些草吧。 ”那么,孩子就会很高兴地接过小桶给马“喝水” ,还会自 言自语地说:“我的小马儿,你喝饱了吗!现在我牵你到马棚里喂草吧 ┄┄”孩子玩完“骑马” 的游戏,再也不会把木棍一扔了事,而是对 “马”关怀备至。既发展了语言和想象的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品格 和习惯。而这一切都是轻松愉快的玩耍中进行的。父母与孩子在游戏中沟通, 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创造美好的沟 通氛围。谨防“比赛模式”的恶习!一心想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生生折断了孩子梦想的翅膀!很多家长自孩子还未出生就站在了跑道上,并心心念念“不能让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庭教育还未真正开始,就迅速进入“比赛模式”。一旦家庭教育陷入“比赛模式” ,家长的思维也随之陷入“比赛 思维”——只关注外在的、可使比赛获胜的“硬指标” ,如分数、名 次、奖项等,而忽略了教育内在的“软指标”——健全的人格、高尚 的品德、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等等。一旦进入“比赛模式” ,家长和 孩子都要成为“选手” ,要和别的选手比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带着放大镜去比较的时候,什么样的孩子都会比出缺点,第二名也不 会快乐。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赛道上,是主动进入、激情满怀的父母, 和被动卷入、苦不堪言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是否倾注 了过多的自己的意愿,在设计孩子蓝图的时候,是否映射了太多自己 未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