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中医看作是最接地气的中国传统文化
原创 董洪涛 南宁选择中医
一
中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这是人人皆知的。在我看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分支相比,中医是其中最接地气的。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为此而感觉自豪。
如何看待中医?不少人的观点是,中医不过是治病的医学。但在我看来,中医不仅是医学,更是哲学,是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换句话说,中医内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医是真正关乎生命的学问。
中医是治病的,治病当然离不开临床。可以说,中医是一门实实在在的需要临床实践的学问,这也是中医紧接地气的原因。人人都可能会生病,都会有五脏六腑的失衡,这时就需要中医。
中医人往往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这样可以更方便地为老百姓服务,同时可以实现中医人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从中医的临床实践来说,中医从来就不是高大上的角色,而是融入百姓,融入生活,紧接地气。
我认为,这才是中医的价值所在,也是中医之所以传承数千年而余绪不绝的根本原因。接地气的,永远最有生命力。.
二
从理论来看,中医理论讲五脏六腑,讲阴阳气血,讲虚实寒热,这些都必须在活着的人身上体现出来。中医的生理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现代医学通过实验来掌握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中医则通过人体的自我感受来体会生理功能。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因为中医的生理不符合现代医学的理念。但换句话说,为什么一定要用现代医学的理念来解释中医呢?!
中医自有一套完整的生命理论体系,这一套体系是以气化为基础的,是基于气化而形成的理论。现代医学以尸体解剖来了解生命,而中医用活着的人的生理表现来观察生命。我认为,中医的方法更高明,因为活着的生命体的五脏六腑之间是存在着阴阳气血联系的,这是动态的,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把握生命。
由此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者,中医通过气化理论来了解生命,并且调节生命的状态。这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但无疑中医的层次更高。
那么,中医是如何了解生命的过程呢?
我的观点是,通过调心来感悟生命的状态。《内经》明确地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如果能让心保持宁静安和的状态,那么,心就能感悟生命。关于这一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体会,当内心宁静安和的,思维是最敏捷的,记忆力也更高,而且可以更高效率地思考。而且,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神可引动气血,从而调节人体处于健康状态。
反之,若内心烦恼,或浮躁,或各种不安和,此时就很难观到自己体内的生命活动。进一步说,也就不可能静下心来去引导体内气血的流动。
试想,往圣先贤通过内心感悟到的生命过程,是不是比在尸体上观察到的生命状态更高明呢?我的观点是,生命是活着的,是动态的,唯有在活人身上才能真正掌握生命,尸体上所观察到的,都是僵化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生命活动的真相。
三
中医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医治的人,而不仅仅是病。换句话说,中医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病为本。虽然中医治的是人身上的病,但人有不同的心理、情绪、思想,中医不但治病,亦能安人。这样说来,中医是实实在在的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医学。
其二,中医是“治未病”的。所谓治未病,就是让每个人都保持身心健康,都不生病。我认为,这才是最高明的医学。我相信,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持久地不生病,这样不但省去了患病的痛苦,还能更好地工作,更多地享受生命。与其等患病后再治,不如让人不生病。在这方面,中医的理念非常先进,远较今时治已病的现代医学更高明。
其三,中医以正为本,而不是以邪为本。中医关注的是正气,而正气代表着人的生命状态。正气旺盛则生命有活力,人就健康;反之,正气不足则生命活力下降,人就容易患病。中医治病时,更关注的是正气。这样就不会产生过度医疗,更不会因为过度攻邪而妄伤正气。
其四,中医所认定的生命观是和谐。这个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是完全一致的。生命需要和谐,在和谐的状态下生命会处于最佳的状态。而中医所追求的,就是让生命归于和谐。《内经》讲“以平为期”,这其实是中医养生与治病的至高理念。
其五,中医重视心对于健康的影响。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内经》明言:“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显然,心对于健康的作用非常大,甚至决定着健康的状态。今时为什么多种慢性疾病高发,其中原因之一即是不少人持久地处于怨恨恼怒烦等多种负面情绪之中。
人人都有自己至贵至重的生命与健康,都希望自己能健康。而以上这些理念有几个特点:一是都与生命相关,都有助于我们每个人保持健康;二是都是最接地气的理念,而中医正是这些理念的践行者;三是都是正信正念,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的观点是,如果能把这些理念践行好了,那就不仅能做一个良医,更重要的是,能让自己健康,还能让自己处于愉悦、幸福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