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春天里一缕微风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是夏天里一杯清凉解暑的绿茶,沁人心脾,清香润肺。爱,是教育里永恒的话题,亘古不变,是一种力量,一份无私。爱,完善学生的人格,浸润着他们的心灵,滋养着他们不断成长。历来,谈及教育,爱为先。可是,身为教师的你,会爱吗?你的爱够专业吗?
闲暇之余,约三五朋友聚在一起聊天,总离不开工作的话题,谈起了关于爱学生的话题,其中以下两位朋友谈的案例让我若有所思。
案例一:甲接手的一个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孩子:每天上课,不但穿戴不整齐,还脏兮兮的,目光呆滞,无精打采,整个人看上去像是经历了什么大悲痛,和其他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了解,原来他是一个被所有老师都“放弃”了的孩子,在其他学生眼里,他在班里就是个“凑数的”。走访他的家庭后,甲了解到他的妈妈在几年前就去世了,他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他和80多岁的身有残疾的奶奶相依为命。“多么可怜的孩子,小小年纪居然有这样的遭遇!”说到这里,甲看上去很伤心,仿佛又经历了一次家访的伤感。但是,她的眼神里流露出了想要给这个孩子爱的深情。从此以后,甲每天都陪他说说话,鼓励他,课下给他“开小灶”补课,还会给他买零食,买衣服。果然,在这份爱的滋养中,他变化很大,很快,成绩提上来了,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说到这里,甲越说越兴奋,眉宇间透露出是她的爱改变了这个孩子,只要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就能把任何一个“差生”成功转化。可是不久,她就因为个人原因,不得不离开学校,分别总是伤感的。这时候她意识到,孩子似乎已经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正在享受着一份“母爱”。可是,她不得不离开,她离开以后,听说那个孩子又“沦落为”老师眼里的“差生”,学生眼里的“充数的”,甚至比以前更糟糕了。
案例二:乙的班里也有一个类似甲班里的“差生”,不同的是,这个孩子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并且家庭条件还很优越,也许正因为这份惬意的生活,父母的“宽容”,所以才造成了这样一位“问题学生”。这个孩子天天在班里给乙“找事干”,不是打架,就是偷东西,导致学生都很反感他,家长也时不时找老师。总之,这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孩子让他很头疼。说到这里,乙还是一脸的无奈,但是,一下拨开迷雾见太阳了,乙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我们都着急想听他谈谈是如何转化这位“差生”的。
首先,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这个孩子为什么老是给他“找事干”,乙通过与他的父母沟通,发现他的父母平日工作特别忙,根本无暇陪孩子,在父母看来,只要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就是爱孩子了。所以,平时都是孩子自己写作业,自己在家玩。原来他是故意引起老师注意,才天天惹事的。
其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孩子讲道理,生活如此美好,他却在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不是想着如何回报自己的父母,父母不会一辈子伺候他,更不会永远给他提供如此优越的生活,让他明白自己应该为未来努力,并且回报自己的父母。
再者,监督管教。每当他犯错误的时候,严厉批评,毕竟,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错了,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不知悔改,一错再错。
最后,和父母沟通,陪伴也是爱。孩子童年阶段,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而不是玩具、美食和名牌衣服。和父母共同管教孩子。这个孩子后来如何,想必不用说也很明了了。
甲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体会到了他缺失的那一份母爱,但是,孩子却过分依赖这份爱,导致后来的情况更糟糕。如果一开始,她就为这份爱,划定一个界限,并且告知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自己奋斗一个将来。我想,等到离开学校后,他也会很快从伤感中成长起来。我非常赞同乙的做法,我们要爱学生,但不能盲目的爱,不能盲目的给予。我们爱学生,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如果这种爱,让学生成了一种依赖,那就是错爱。爱,不仅是温暖的,严厉,也是爱,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的爱是让他们能够真正的成长。爱学生,你够专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