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亲子日记 学习分享篇
二.二班 田恒奇妈妈

孩子总写错别字,“一个字罚写十遍”有用吗?

文|秋秋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家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老师我们总写错别字怎么办?”

“我们不爱阅读怎么办?”

“我们爱偷懒怎么办?”

我们视这些为问题,想找到一个办法解决,最好是一招即灵,让孩子马上就能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

其实,就像我们已经熟知“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有很多种病的症状都是发烧。只“退烧”就只能解决这个症状,要想解决“发烧”问题,还要找到病根。

写错别字只是一种症状,病根在哪呢?

是字形形近的出错呢?还是总爱多一笔少一笔呢?是同音字分不清呢?还是字的间架结构搞不懂呢?

是学的时候就不明白呢?还是后期练习没跟上呢?

是方法不对呢?还是根本就没听呢?

写的时候是手的精细动作没到位?还是握笔姿势不对呢?

……

当知道这些,也就很容易判断:一个字罚写十遍,解决不了“总写错别字”的问题。即便能短暂解决一时,最终“写错别字”的问题会影响阅读理解能力,那“爱阅读”也就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治标不治本的话,问题还会以其他形式存在。

同理,“每天陪读”解决不了所有“不爱阅读”的问题,

“勤加管教”解决不了所有“爱偷懒”的问题……

我们家长需要改变观念,遇到问题,先别急,试试去找到本质。

多做这4件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找到孩子问题所在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孩子

孩子遇到困难和不适,可以主动寻求帮助的前提是获得了足够的尊重。

孩子不会做作业的情况,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曾遇到过。

我们是怎么回答孩子的:

“这么简单都不会?太笨了!”

“这题都不会?上课干嘛了?你去问老师吧!看老师怎么说你!”

基于这种回答方式,即便孩子有问题,也要在心里反复思量:

“这问题蠢不蠢?”

“我不会做,老师(或者妈妈)会不会嫌弃我?”

“我该怎么提问才是高明的提问方法呢?”

“还是算了吧!”

在这种羞耻感的驱使下,在这样一遍遍的“筛选”里,很多小问题都被无情放弃。时间一长,学习上的漏洞越多,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在学习过程中,真有“完美”的问题嘛?

能解决自己当下疑问的就是好问题!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尊重孩子眼里的事实,减少孩子的自我怀疑,让孩子更自信,也更勇于表达自己。

孩子是社会人,所有人是平等的,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需要被尊重和鼓励。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书中写道:“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尊重是爱的前提。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小时候,妈妈怕她感冒,所以总喜欢用很烫很烫的热水给她洗澡。

她每一次都会说:水太烫了。可妈妈每次都说:我觉得一点都不烫啊,我试过,没事,洗洗水就凉了……

所谓冷暖自知,水烫不烫,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饭菜好不好吃,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兴趣班喜不喜欢,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父母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将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中,关闭起心门,不再信任父母。

我们只有尊重孩子,蹲下身来,才能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

“我必须完美才能得到爸妈的爱。”

“不是的,爸妈爱你,是因为你就是你”

2.看见孩子

很多孩子是无法准确识别、描述出自己正在经历的困难的:

一部分孩子写作业时状况百出:“拖拖拉拉”“小动作”“总是做错”,其实就是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了。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无助,看见孩子的需求,就不会用催促、斥责来解决问题:没关系,可以先做会的。如果都不会,我们再想办法。

往高处放东西,试了几次都无法成功时,孩子便发起了脾气。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无助,看见孩子的需求,就能理解孩子的小脾气,可以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用压抑自己,可以表达情绪。表达情绪可以选择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发脾气,也可以哭。我们会陪着你。

请尽量看见孩子,并给予回应,这样的帮助才能使孩子的内心健康地流动起来。

3.倾听孩子

其实,倾听是有效沟通的一部分。

“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妈妈还要做饭啊宝贝,等一会儿再说啊。”打断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继续听呢:

“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排练六一节目的时候屏幕坏了,没有视频可以看,可是我每个动作都记住了,老师奖励我和其他两个小朋友贴纸了呢!”

能得到的信息很多哦,只有认真倾听,能聊的内容才会多哦:

今天排节目了。(是什么节目呢,能透露吗?全班都练吗……)

教室里的屏幕坏了。(后来修好了吗?什么时候能修好呢?)

小孩动作都记住了。(难不难呢?给大家做示范了吗?能让我看看嘛?)

得到奖励,他很开心。(什么样的贴纸啊?什么时候也像得到奖励一样这么开心呢……)

“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怎么一天天不想上学?必须去!”

打断后可就没瓜吃了。

不想上学的理由可是五花八门的。

“因为老师让背古诗,我没背过。”

“因为学校的饭太难吃了,我想吃你做的饭。”

“因为午睡的时候睡不着,好无聊啊!”

“因为我的小伙伴两天没来了,我也不想去。”

“因为老师最近不表扬我了,好没意思。”

……

只有听懂听明白孩子在说什么,才能知道孩子在意的是什么。

图片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什么事都不跟我说,问也没用……”,

孩子一开始都是愿意和我们分享的,可一旦发现父母对他的话不感兴趣,孩子才慢慢闭上了嘴巴。

如果父母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变强 、变清晰。

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增加更多。

4.有效沟通

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所谓有效沟通,即把真实想法如实表达出来,才能共同去协商,达成共识。

“我家孩子不爱学啊!真让人操心!这可怎么办呢?愁得我晚上睡不着,人家悠哉游哉的,跟没事人似的,也不知道是我的事还是他的事……”

这一套话太熟悉了,能说嘛?能。哪怕说出来能减少1%的焦虑,也行。但比起这1%,互相沟通下找到问题所在,是更有积极作用的方式。

时间太晚,孩子还在玩,没有要去睡觉的意思,比起“你怎么还玩呢?还不去睡觉!快点的!”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担心你明天不能按时起床。或者睡不够干啥都没精神。咱们现在去睡觉,等明天晚上回来可以继续玩。你是想听妈妈讲故事还是点读笔里的故事?

孩子的作业写得歪歪扭扭,比起批评“你就不能好好写字吗”,家长可以说:你看这一横就写得很直,下一个字你试试也这样写。

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信任,拥有被爱的底气,我相信将来即便孩子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有勇气去面对,也会有能力去解决。

不管作为爸妈还是“社会人”,有太多的问题和关系需要去处理,尊重、看见、倾听、沟通,不光是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有用,对于身处世间,扮演不同角色的我们每个人来说,一样重要。

作者:秋秋。

编辑:秋秋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155628
推荐日记
《2023年7月11日儿子优点》
《2023年7月11号 星期二 晴39》
《随记》
《7.11》
《“胆大的孩子》
《《做家务》》
《亲子日记好习惯81篇》
《亲子日记117天》
《亲子思想日记第124天》
《亲子日记第541篇.快乐日常》
《打羽毛球》
《自律》
《147篇亲子日记 星期二 雷阵雨》
《亲子日记第464篇——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亲子日记122天》
《亲子日记(97)》
《亲子日记77篇》
《亲子日记 学习分享篇》
《有希望有动力有盼头》
《亲子日记第804篇》
《运动》
《日记545》
《亲子日记第30天 2023.7.11周二 雨》
《陪伴》
《追求结果,但不为结果负责,为过程负责》
《7月11日日 星期二 天气雨转晴》
《小孩儿的心明镜似的(531)》
《开始录音读书》
《第125篇》
《2023.7.11第119篇》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