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奶奶给准得的馄饨,老大只吃了3个,爸爸给充了大半杯奶粉,平时不爱喝奶粉的他一口气喝了下去,因为前几天爸爸给他俩每人充了一杯都不爱喝,一气之下倒掉了,并且“威胁”说:“以后一次也别喝了哈!”其实爸爸的本意是为了不让孩子喝第二次吗?明显不是,这就是说话的技术,不会说话,本是关心想让他们好好吃饭加点儿营养的,反倒成了恶语相加。有上次的教训,孩子“听话”的喝的一干二净,不一会儿就喊肚子疼,爸爸认为问题不大就照常送去了辅习班,到了门口孩子依旧喊疼,并且电话手表显示体温37.4,爸爸二话没说又折返了回来。老大进门痛苦的表情,委屈着说:“肚子疼……”以上的经过都是经过儿子回来叙述我猜想的经过,因为我照顾三宝,下楼的时候已经八点五分了,他说着我一边听着一边吃着早饭。他还说:“妈妈,你还记得停电那天晚上我吃饭的状态吗?你看到了吗?”“没有啊,怎么了?啊,我记起来了,那天你吃饭吃的很慢。”“嗯,是啊,那时候我肚子疼,我怕说了爸爸又熊我,所以就一直忍着……”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教育,但又不是每个人都会教育,我家的孩子在多次长期的遭受冷暴力之后,变得不敢说话了,每每问他为什么不说的时候,都是说“害怕谁谁谁熊他,害怕爸爸妈妈怎么样怎么样”。孩子“闭嘴了”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我们所期盼的是他的畏手畏脚,不敢言不敢语吗?怎么能达成教育一致,怎么能避免语言的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