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第五条: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这是一幅古代教育体系、教育战略和教育评价的图画。从入学开始,到最终结业,学业成绩都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教育,实际上更接近素质教育,它是分阶段有步骤的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也是多角度的。这种学习制度的规定,很值得我们重视。,,这与当今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观点影响深远。“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我认为“教学相长”,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学相长原则也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人在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教学相长”的观点也引发我们对教学的反思: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自以为是,不肯在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那么,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