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媳妇带着大闺女去北京研学了(跟着课本去旅行),闺女要上一年级了嘛,要有个仪式感。近几年研学这股风气也正盛,出去走走还是有好处的。
而我这几天就一个职务——“全职奶爸”,照看两岁半小闺女。闺女小,第一次和妈妈分开这么长时间,得找个好的理由故事哄看孩子,于是从妈妈还没出发开始,我就跟她灌输:妈妈和姐姐去北京,我和你去奶奶家给你捉大螃蟹,去捞鱼。小闺女跟期待,这个理由也很有用(除了晚上睡觉前,那非得找妈妈)。从第一天开始因为天气闷热还下雨就没去,第二天姑姑去了姥姥家,吃完午饭我有工作回家,也没去成。今天心想,这么点小事想实现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必须得实现。
于是今天早上吃完饭,就开车带着闺女来到村里,到小时候记忆里捞鱼的地方,一看傻眼了,之前的小溪虽然还在,还有潺潺流水声,水也很清澈,就一点:全是草,各种各样的疯长的青草,水底还有枯草,一看这情景也没发捞鱼了。后来又去了邻村的几个地方,情况基本差不多。下午的又来到老家附近的兔子沟——小时候我暑假的实践基地,捉螃蟹、搭沟渠、淘井,我能在这自己玩一个暑假。心想怎么也得给闺女捉只大螃蟹回去。我穿过被玉米地淹没的小路来到这里,放眼望去,这里也已经成为草的天堂,捉螃蟹也别想了。令人欣慰的是小时候挑水吃的井,依然清澈,周边也被打理的算是干净,忍不住喝了几口井水。这时恰巧碰到来提水的村里的大龄光棍黎明(估计井是他打理的),打了个招呼我就往家走。在路上心里面思绪万千,又是一番感慨,但这次想到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因为我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身处农村教育的第一线,遇到的自然是各种农村娃的教育问题,很多时候还是用的小时候我们老师管理的我们的那一套,虽然知道教育具有时代性,但总感觉教育的本质不会变,往往把最重要的人因所处的环境也具有时代性给忽略了,所以有时候感觉现在的农村娃真是越来越难教育了。
就像之前老一辈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垮掉的一代一样。他们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以自己所处时代和自己的感觉经验去教育批评他人。就像和农村出来的大多数家长一样:心里老是想让孩子经历体验我们小时候的苦和乐,往往发现已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效果。现在想想这些的确比较傻:第一这是让孩子去体会理解父母的童年,是对孩子童年认知的无知;第二,没有情景长期体验,是不可能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就像近几年很多农村家长教育那些不想学习的孩子,往往是让孩子去田里劳动,心想让你体验一下,在烈日下干活辛苦,还是坐在教室开着风扇空调舒服。但往往这种做法是基本没有什么效果的,为什么呢?环境不一样了,我们小时候是学习的同时还要长期的劳动,没有别的选择,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不容易。而现在的孩子们顶多就是体验,时间也有限,体验没有深度,而且他们只要不想劳动就可以选择不劳动,有后路。我们的老一套教育方法就是这样失败的。
正好,上一学期负责学校家校共育工作,接触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从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案例里的确发现了很多类似上面的问题。慢慢的开始反思现在的农村教育、家庭教育。庆幸的是我们身处农村但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学习,正在改变,正在去理解孩子。在这个全民皆高度关注教育的时代,我们抓住了教育的主体——孩子,相信我们会用智慧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成人成才。而且我们现在也有信心相信:我们会深深的影响他们,让他们变的积极、智慧。他们以后在教育自己孩子,再评价的时候,就是几0后,是有自己特色的一代,创造不一样辉煌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