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时学校设置,居家附近有塾,乡党有庠,州里有序,国都有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考核一次。第一年后要考察他面对书本对句读的理解程度,并辨别他的志趣。第三年后要考察他专心课业情况并能和同学和乐相处。第五年后要考察他学习的拓展和是否尊敬老师。第七年要考核他讲论学问和知人交友的能力。七年学完,考察合格,称为小成。入学九年后,达到触类贯通,理明义精,卓然自立而不为外部诱惑而反复,这叫做大成。达到大成的标准,就可以政教临民,教化民众,改变旧习,使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归心于他。这就是大学的教育步骤。
这一部分说明大学教育的体制和步骤。从这个步骤安排看,《学记》围绕大学的培养目标,突出了“明明德”的教育指导思想:一年级的“辨志"三年级的"乐群",五年级的"亲师",七年级的"取友",再到九年级的"强立不反",所教皆为修身做人处世。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德育'的高度重视。这个安排,基本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每年有每年的目标和重点。这种办法有利于学生掌握修身做人中各方面知识,更有利于年青后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