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部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揭露了从小被管和被放养的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命运。哥哥从小被父母管的很严,要求他自律、上进,学习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劳动成果,所以他每天不是忙着修剪草坪,就是送报纸打工,一丝不敢懈怠。而对于弟弟呢,父母采用的基本是放养态度,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什么事也不让他操心,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一切都随他去。不管他做出多么蛮横无理的事情,偏心他的父母也从不打骂。结果,一向被严管的哥哥成了身家千万的企业家,而弟弟则活得落魄不堪,连一间容身之所都没有。俗话说:“小树要修,孩子要教。”孩子成年之前,管教是每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你若此时选择放纵,无疑是亲手断送孩子的未来和后路。想起作家龙应台分享的一个故事:10年前,她曾去朋友家拜访,当时朋友的女儿刚刚8岁,可小小年纪就已显露出极高的绘画天赋。所以她力劝朋友一定要好好培养,给了很多建议,但朋友完全没放在心上,只顾着自己。10年后,小女孩18岁了,她再去拜访时,发现当年那个文静的女孩手里吊着一支烟,背上刺着刺青,面对所有人都是一脸的不屑。没有一个孩子,可以脱离父母的管教,一个人健康地长大。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错把撒手不管当作静待花开。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必须学会以身作则、用心管教。最顶级的教育一半富养孩子,一半投资自己陶行知曾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一味地逼迫和盲目地放纵,都是极端的教育方式,都会毁了孩子。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让孩子无负担压力,又能自觉、努力,这考验着父母的智慧。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一半富养孩子,给孩子充足的爱和陪伴。一半投资自己,用行动和榜样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具体关注以下这几点,教育省时又省心。一、富养孩子富养爱,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0-6岁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爱,形成安全型依恋。孩子内心有了安全感,才能具有爱自己的勇气,活出自我价值。没有爱的家庭,宛如一个冰窖,得不到爱的孩子,会变得孤独冷漠。对孩子进行的任何一种教育,底层的逻辑,一定都是以爱为前提 富养体质,送孩子一个强健的体魄之前两会期间,校长唐江澎曾提出一个观点:“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是给孩子优秀而健全的人格。”其中,培养终身运动者排在首位。只有分数,赢不了人生的大考。给孩子一个充满活力的身体,孩子才能在学习上拥有生生不息的精力。有空带孩子多运动,这是送给孩子最实用的礼物。富养知识,带孩子多读书、见世面细扒很多学霸的家庭教育,可以发现他们的父母都很爱带孩子阅读、旅行。比如,今年高考726分的杨一鸣,母亲闲暇时光最爱做的事,就是陪着他一起泡在图书馆看书;双双报考清华的双胞胎兄弟杜一郎和杜又郎,平日里父亲就经常带他们天南海北地旅游。有句话说的好,知识在书里,更在书外。让孩子关门多读书,出门多见世面,就是最好的富养。富养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独自将三个孩子培养成才的犹太妈妈沙拉,她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参与家里的劳动。她说: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只会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做家务、劳动,看似是小事,但却是孩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孩子终究要离开我们独自生活,提早教会他们如何生存,如何独自解决生活问题,我们才能早早退出,让他们学会自理人生。